(一)
重慶公交墜江的第5天,官方發布了調查結果:
一位女乘客發現自己坐過一站后,要求司機停車。
司機拒絕,女乘客情緒失控,對司機打罵。
司機情緒失控,還手,3秒互毆后,公交墜江,15人死亡。
事后,網友們紛紛站身局外,指責了當事的每一個人:
指責女乘客是垃圾人,不遵守規則;
指責司機沒有職業素質,應該停車、報警,而非還擊;
指責其余13名乘客冷漠冷血,沒人挺身而出制止互毆。
老豬不敢附和上述的任一聲音,因為我知道若將自己置換成上述的任何一方,我未見得高明:
如果我是坐過站的女乘客,也可能會怕麻煩而請求未到站下車,雖然我知道到站下車的規則。如果司機態度不佳,我也會反唇相譏,雖然我知道打擾司機行車會有危險。
如果我是男司機,也可能因為被搶方向盤、被毆打而還手反擊,雖然我知道這么做可能會影響行車安全;
如果我是那13名其他乘客,也很可能不愿加入是非,與女乘客發生爭吵爭斗,而袖手旁觀。
因為我是個普通人,我沒有多高的修養。
因為一切都在短短數秒鐘內爆發,電光石火,猝手不及。
因為每天都在發生各種事端,我無法料到眼前這么尋常的一幕會導致那么慘烈的結果。
根據媒體事后的采訪,
女乘客的鄰居回憶:她平時是個挺和氣的人。
我想,鏡頭如果推給男司機的親友們,也很可能會收到同樣的聲音:他平時是個挺負責的人。
那13名乘客的熟人也很可能會感嘆:他(她)并非是個冷血的人。
那么,在這場任何人都可能會遭遇的慘劇中,我們能反思出什么呢?
一句話:在心里至顫的12秒,那句話不要說,那個動作不要做。
心理學里有一個研究:
憤怒持續的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然而憤怒爆發時很可能會摧毀一切。如果能控制這12秒,排解負面情緒,就可以解除人生中大部分的危機。
你還記得嗎?
前兩年那個因為年輕母親賈某,因為被2歲兒子吵醒,情緒失控,摔打兒子,并用塑料袋與棉被壓蓋他的哭聲,導致其窒息死亡。
江蘇某媽媽,因9歲兒子將手機弄丟,情緒失控,膠布綁住其手腳打罵數小時,孩子留下一句“媽媽。我不想再看到你”后死亡。
湖南某媽媽,離婚后第二天,情緒失控,將4歲兒子從4樓扔下;
重慶某夫妻吵架后,妻子駕車離開,丈夫追趕并猛烈捶打車窗,突然間車子加速,丈夫被撞飛后當場死亡。
……
這幾年,我們看過了太多的類似悲劇。
每一次的情緒發作,都合情合理;
每一次的情緒發作,都隱藏著一個不可挽回的深淵;
而每一次的情緒發作,其實只能持續12秒,它并沒有那么強大。
如果我們能忍下這12秒,那一句氣急的話不說出口,那一個怒極的動作不發出來,我們可以規避人生中大多數的陡然橫禍。
(二)
說罷了這些大事,再說個小事。
老豬有幾個朋友A、B、C一起學XX心學(國學的一種),學了多年,頗為虔誠。然而在我看來,這門心學并未有效地解決他們的煩惱。
這是前提。
前幾天,B生日聚餐,酒至半醉,席間話題卻又引至一片煩惱與愁腸叢中,我不想一場好風皓月夜又搞的枯山涸水,于是又借著酒勁質問:你們除了XX心學與煩惱之外,是不是說不出別的話了?
說著說著,一句話說禿嚕了嘴:你們不要再學這些了!你們(再搞這些理論)有害無益!
我就這么輕率無禮地否決痛斥了別人的信仰!多年的信仰!
今天看到一個格言:
長大后懂得一個道理:不貶低別人喜歡的東西,是一種修養。
我恍然想起了酒夜的那席對話,意識到我錯了,這其實是自己修養太差的問題。我試圖復盤當時如何應對會更好,然后發現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與重慶的這起慘劇在本質上有一點其實一樣:
在我們心里至顫的12秒內,那句話不要說,那個動作不要做。
你雖然憋屈,你雖然不滿,你雖然自覺大義凜然。
但能夠理解世相萬千,并予以理解,這正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
動物不需要理解,弱肉強食,飲食與繁殖,率性之至。
而人,在那個情緒的臨界點,在心里至顫的那12秒,依舊能把話咽回去,把動作拉回去,去擁抱不完美的存在,而非在事實上造成分裂與傷害;去平息情緒的爆發,而非去火上加油添加情緒對撞;去照看一朵花的成長,而非是以己妄意地修砍枝丫。
我們為什么投胎為人?不在別處,正在于此。
(三)
如果上述又有些拔的太高,那讓我們回到蕓蕓世間,回到家庭。
西方人際學界有一個著名的論調:?“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
哥們兒,愿你能處理好生活中那些此起彼伏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