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儀式感有著復雜的感受。早些時不以為然,現在是深以為然。
曾經的不屑可能來自遇到的時候不對。經歷過無數結婚現場,有新人的入場儀式,有父母的感恩儀式,有愛情的見證儀式,基本大同小異地,一樣的山盟海誓,一樣的眾親見證,要離的最后都離了,擋也擋不住,讓原本就以為“內容大于形式”的認識又得以強化;也在一些鄉村的葬禮現場見到過“程序化”的哭喪,幼小的心靈被當事人們幾近表演的行為感到厭惡,又在無形中埋下了陰影;對于燒香拜佛,各種儀規,比較根深蒂固的認識是:只要心誠則靈,與人為善就行了,形式不重要,怠慢于形式上的講究,根本沒有感受到儀式所容納的自覺自知的能量。
現在的觀念發生轉變,應該源于生活中的點滴。我的生活中有一美女,經歷過常人根本無法承載的苦痛,曾經公司經營的困頓,債務人的逼迫,員工罷工,就差跳樓,又遭遇情感變故,原本的情人變身競爭對手,一直以“干媽”相待的合伙人與他人合伙挖坑算計她,而她老公醉駕,還妨礙公務入獄,身為繼母身份與繼子又因此矛盾叢生......一系列雪上加霜,霜上加凍的事件,她卻有著我無法理解的化解能量。一個小時前還是痛哭怨訴,大罵生活的不公,一小時后就在朋友圈中大曬“自拍美顏照“,各種萌態與嬌嬈,還附上雞湯語,外人看來,從來都是一個光鮮自信如意女的形象。我一開始并不理解,一個人的情緒轉化可以如此之快,甚至還懷疑和誤解她過分復雜,時間長了,漸漸有了另一種理解:一個自助的人需要一個強大的自我提升的力量,哪怕是得抓住自己的頭發去嘗試把自己提起來!再看看她過往的照片,想想她能一個坎一個坎地過來,似乎不僅僅源于她內心的強大,而是她在極其精致的儀式下的自助天助!
常聽樊登讀書會,喜歡一行禪師的“正念觀”,它貫穿了一天的起立坐臥,吃穿住行,而且件件事都能有一個“念首小詩”的小儀式,很讓人欽佩。一行禪師喜歡在每一件事情前念一首偈語,或提醒或覺知,徹底把心緒調整了過來。我們很少在清晨醒來時,會要求自己去感受去感恩,我雖然也了解了禪師倡導的正念生活,卻也因生活慣性而疏離,但在此次回家的火車上,我深切感受到了感恩的意義?;疖嚿先胨竞芾щy,沒想到好不容易睡著后,在清晨醒來時分,卻又一次感受到心臟部位出現“僵、硬、痛”的不適,在小心翼翼平躺好后,想起一行禪師的那句小詩:“蘇醒后,我看見藍天,雙手合十,心懷感恩。” 此時此刻,車廂暗黑沒有藍天,內心也有感恩之情,生命無常,能第二天睜眼看到藍天,再造明天是件幸事。即使明天還是那么“煩惱”,能夠醒來就有了一線希望。醒來時,保有這么一個儀式,開啟一天的美好,何嘗不是件有價值的事情?繁重的生活與快節奏把人消耗殆盡,而智慧生活卻是在依舊如常的瑣碎中保持“正念”,讓美好留存。你我都可以學著把”正念“保持在任何一個你我愿意的生活細節中,起床后“立愿”,穿著時“喜悅”,洗漱時“提醒”,在吃飯時“知味”,路上堵車時“接受”,工作時“專注”,回家了“釋放”,一切一切,都可以“平和喜樂”地成就。
很喜歡《小王子》那句話:“儀式感 ,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b>有了儀式感 ,就有了不同。
現在的敬意來的也不晚。知而后行,真正知而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