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金錢教會我》
? ? ? 去年開始經常看到有很多人在談論“財務自由”,可是我卻不知道財務自由是什么意思,自己想當然的認為財務自由就是已經賺了很多的錢了,然后已經可以不用工作,也有錢花。
? ? 查了百度才知道【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于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 ? ? 一直以來,我會覺得要先賺夠了足夠多的錢,然后就可以到處去玩了,但是自從去年認識帥帥老師,他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但是他仍然努力到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記得有一次,他在分享他對投資的看法,他說投資首先要關注的是風險,然后才是收益。投資要投的是自己懂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看到別人投,自己也就跟著一股腦跟著投,有時候風險來臨,別人懂得止損,而不懂的人卻只能損失慘重,有人問帥帥老師“你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也會擔心風險嗎”,帥帥老師這跟他財務自由不自由沒有關系,而是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他并不會因為自己有錢了,就不去重視金錢了,反而是更加懂得利用。所以怎么對待錢,錢也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回報。
這本書提到以下幾點:
1.關注金錢以外的東西
? ? ? 我們不是把注意力去放在金錢本身,把賺錢放在第二位,而是去關注金錢以外的東西,比如愛,比如我們可以怎么幫助別人,記得之前帥帥老師提到說,他看了很多富豪的采訪視頻,然后發現,其實他們一開始并沒有想要去賺多少錢,是順便賺錢,他們都是想著可以怎么幫助別人,記得六哥寫的一篇文章說到,你不厲害,是因為你幫助的人不夠多,當一個人可以給別人提供幫助,那么同時說明他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別人反過來也會愿意為他投資。
2.借錢去創業
? ? ? 作者說到他會通過借錢去創業,反觀自己,我是不敢這么做,如果我想創業,我是會賺夠足夠的錢,然后哪怕創業失敗也是可以承擔后果,因為我會擔心要是失敗了,然后還不起錢怎么辦,但是作者認為先借錢去創業,然后賺到錢后再還,哪怕很難,他都愿意去嘗試一下,他會認為是機遇。小二說到投資學習,比如有一門很好的課,可以先借錢去學習,讓我想到之前聽一個分享,那個嘉賓提到說他剛開始為了上一門課,要好幾萬塊錢,但是他沒有那么多錢,可是又特別想上,最后是從銀行貸款去學的,然后可能是因為是貸款,所以他學的更加認真,后來有收獲后,也因此變現得到了回報。作者也是提到說先學習,后再變現,但是我自己是不敢這么做的,因為我在擔心和害怕,我怕我變現不了…突然發現這是自己的木馬程序。
3.內心豐富
? ? ? 記得看過李欣頻老師的書提到“豐足吸引豐足,匱乏吸引匱乏”,所以如果我們在擔心和害怕,? 也是意味著自己內心里是匱乏的,那樣是吸引不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首先是讓自己內心豐富起來。有時候我們擁有了一樣東西,就會害怕失去,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到有些人成了億萬富翁后,反而一直在擔心,擔心別人會綁架他的孩子,來賺取金錢。而作者卻能夠做到不怕失去。
4.投資要投資在自己有把握的上面
? ? 比如股票,雖然之前學習這個專業的時候,有懂得一點基礎,可是讓我把錢投入進去,我也不敢,我覺得股票的風險是我無法控制的,所以就會選擇基金定投,也發現自己可能對投資興趣不夠高,也沒想過要去學習。
5.不要依賴工資
? 我們不應該把眼光局限于工資,也要考慮到被雇傭的風險,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盡可能的去創造出第二份收入,哪怕是小錢,就算公司真的倒閉了,自己也不至于手無足措,小二分享到她寫淘寶清單,從一次四塊,慢慢賺到一次十塊。所以不可能一開始就賺到大錢,而是從自己能賺的每一分錢賺起。
6.資源互換
? ? 有時候不想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是因為怕別人超越自己。記得李欣頻老師說過上學的時候,有些人有了一些筆記,就會自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知道,而有些人卻特別樂意分享,但是往往樂意分享的人卻成績是比較好的,不敢分享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敢分享,說明自己已經不怕別人會超越自己,所以有時候分享出去,想著別人在努力,然后自己也應該要更加努力,不是更好嗎?有時候分享出去,別人有了收獲,成長了感覺到開心,那么自己同樣也會更加開心,所以對自己只有利的方面。只有分享出去,別人也才會愿意分享給你。有時候分享反而是促進友誼更好的發展。如果一方在前進,一方卻止步不前,那么很容易會沒有共同地話題。
謝謝小二,謝謝讀書薈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