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旬,我有個機會跟著一位前輩去禮樂考察,搜集禮樂龍舟的相關資料。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經過一整天的走訪,我們收獲頗豐,對禮樂龍舟有了感性的認識。
禮樂今為江門市江海區的一個街道辦事處,昔日的水鄉風貌依稀可見。早在南宋景炎年間(1276-1277年),禮樂境內漸已成灘,不斷有漁民來此定居,形成上、中、南三堡。到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才定名為禮樂,取孔子以禮樂教民之義,禮樂之名遂沿用至今。
歷史上的禮樂,河涌縱橫,境外只能從九個河口(第一涌口、北頭咀涌口、汲水滘涌口、二沎口、南口、朱紫岸涌口、永豐涌口、丘鎮涌口、梁家圍涌口)進入,人稱“九龍入洞”。
禮樂境內各村、里,以及田園、村落之間,皆有河涌相隔;居民出行,皆以舟代步,早在清朝康熙15年,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禮樂龍舟”文化。在2007年,禮樂龍舟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禮樂龍舟沿襲傳統的叫法稱“橈”,龍舟的歸屬地為“坊”,并以不同的顏色來區分不同的坊,有的坊包含幾條村,而有的村則分屬兩個坊的龍舟。
禮樂龍舟的比賽以橈組隊,分別是南興坊的天字號、南橋坊的綠橈、忠聯坊的七星橈、聯捷坊的敖古桶(柑皮紅)橈、中正坊的白橈、烏紗坊的紅橈、東門坊的黃橈和朱紫坊的花藍橈。這是歷經數百年,仍然堅持至今的八支隊伍。
還有一支是黑橈隊,據說早在上世紀的民國初期已不存在。原因是在一次比賽中,黑橈沉沒,只有鼓手攬住大鼓游回岸邊,其余的人全被淹死。人們把黑橈打撈起來后,便深埋在龍舟塢,從此不再起龍,黑橈隊也就消失于歷史長河中。
這八支龍舟隊都有自己所屬的一間廟,每次比賽前都得賀廟。具體儀式為扒丁們裝好龍頭、龍尾、龍簍、坊牌的盛裝龍舟,扒到廟前轉鼓,廟前人群燃放鞭炮,遞送茶水、飲料給扒丁們;廟宇的主持送一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小紅旗和一封“利是”,由帶水佬接過,插在船頭。如此在廟前三次轉鼓,謂之賀廟。
天字號、綠橈和七星橈在同一間玉虛宮賀廟,桃果紅橈和花藍橈分屬兩間不同的圣母殿,白橈屬于龍母廟,紅橈和黃橈分屬兩間不同的關帝廟。因玉虛宮供奉的北帝和關帝廟的關帝都是男性,故其所屬的龍舟為“公龍”,而圣母殿和龍母廟供奉的媽祖和龍母均為女性,故其所屬的龍舟則為“母龍”。
另外,桃果紅還有自己所屬的關帝廟和文昌廟,圣母殿內也供奉著觀音菩薩,龍母廟旁附建了文昌廟和觀音殿。
賀廟蘊含著人們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即水神信仰、關帝信仰、文昌信仰和觀音信仰。其中水神信仰又包含了北帝信仰、媽祖信仰和龍母信仰。
因三艘龍舟同屬一間玉虛宮,可見北帝信仰在當地的重要性,因此我最感興趣的也就是玉虛宮??蓞⒂^玉虛宮看到的情景,卻讓我感慨萬千,也因此記憶深刻。
禮樂的玉虛宮與圣母殿相鄰,在圣母殿左側,有一青磚門樓,上題“祖廟”二字,其對聯為“祖德輝煌連北塞,廟靈顯赫照南疆”,聯上注明黃均發敬題,譚鑑培敬書,但落款沒有時間,估計是最近翻修時所加。
從門樓進去是個不大的院子,抬頭可見“玉虛宮”三個金色大字,上款為光緒庚寅榖旦,下款為陳顧翔敬書和承庥堂敬酬兩行字,上聯為“北極樞垣南天儒釋”,落款作同治庚午孟冬榖旦,邑人李星輝敬撰,下聯書“仙蹤道范佛祖神通”,落款為邑人鐘應元敬書,沐恩龍湖墟敬酬。
進門一看,正中供奉的神像卻是觀音菩薩,兩邊陪奉的是赤松黃大仙和純陽演正景化孚佑帝君兩尊道教神像,而玉虛宮本應供奉的玄武大帝蹤影全無。
困惑之余,我請教了當地陪同參觀的毛叔,他告訴我說,原來是有一尊金身的真武大帝神像??上Х拗畷r,主事者嫌棄神像尺寸太小,供奉在此不夠氣派,就把它請走了。
毛叔帶領我們到隔壁的圣母殿去找,找了半天,終于在一個角落找到了。它與眾多不知名的小神像混居一處,還好它前面還有一塊名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牌子,證明它的身份。
玉虛宮里為什么應該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因為玉虛是道教中玉皇大帝的居處,相傳玄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嘉封為“玉虛相師”。
傳說中北帝原為玉帝一魂化身,投胎凈洛國善勝皇后腹中,開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午時,從皇后后肋撞出,取名玄元太子,十四歲元宵節觀燈,得斗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修行,四十年而成,被玉帝封為“玉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天將,八十二化身。
每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廿五巡游天下,驗查善惡。在永樂三年,黃毛韃子反叛。當時的永樂帝兵敗危難,祖師手持寶劍,帶三十六天將,驅動風雷,把韃子頭目殺盡。
后來永樂帝下旨,在武當山建造金殿,塑金身,建起三十六殿、七十二宮。天下萬民,紛紛而來,香火鼎盛,永受朝拜。
武當山玉虛宮建成后,永樂帝欽定為“玄天玉虛宮”,成為奉祀北帝的道教圣地。由于帝王的大力提倡,北帝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宮廷內和民間都普遍修建了大量名為玉虛宮的北帝廟。
廟中供奉玄武大帝,一般為披發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或金童、玉女。據說前者為護衛大神,后者則專替玄武記錄三界中的善惡功過。北帝誕一般為農歷的三月初三日。
北帝信仰何時傳入嶺南,因史料缺失,已不可考,但流行始于宋代,應是確定無疑的。據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卷八《祠祀》記載:“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豐時( 1078-1085)。歷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以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p>
佛山祖廟是嶺南最大的北帝廟,始建何時亦不可考,或云宋元豐時未必為真,但建于有宋一代當無疑義。由于宋代統治者對真武的不斷推崇,真武信仰逐漸遍天下,嶺南雖是邊陲之地,亦不例外。
但是,北帝信仰在嶺南流行還有兩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其一是嶺南的民間信仰基礎及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嶺南地處南疆,瀕臨南海,河網縱橫,環境惡劣,自古以來,都有尚鬼神的習俗。
北帝為水神,因在中國的五行說中,北方為水德,水色黑,故北帝又稱黑帝,也稱“玄武”,這源于古代的“四象”和“二十八宿”之說。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象似龜,北方為冬、為水、為子、坎卦,色主黑色,故名玄武。玄武的標準形象為龜蛇合體之物。
宋真宗天禧二年所建的祥源觀,仁宗時被火焚毀,重建后改名醴泉觀,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祀真武的廟宇?!罢嫖洹奔础靶洹?,真宗因避圣祖趙玄朗之諱而改,“真武”之名遂大行天下。真宗也首開真武封號之先河,此后歷代皇帝相繼加封。
宋代的封號累加至二十四字,即:北極鎮天真武佑圣助順靈應福德仁濟正烈協運輔化真君。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又加封真武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永樂后多稱“北極鎮天真武元(玄)天上帝”,或簡稱“北極玄天上帝”、“玄帝”等。清加封成“北極鎮天真武祖師、萬法教主、元天元圣仁威上帝、金胭化身、蕩魔天尊”。
由于歷代皇帝的不斷加封和大力推崇,真武信仰在民間的影響也日益廣泛和深遠,崇奉的廟宇“遍寰宇焉”。
北帝信仰在嶺南流行的另一深層次原因,或許是宋元大海戰失敗后,南宋遺民流落嶺南各地。
李世源在《珠澳等地北帝廟探秘》一文中,根據“明清之際,重修北帝廟的人已不知其廟始建于何時了”,以及“北帝廟有的稱作‘家廟’,有的稱為‘祖廟’”這兩個信息,認為始建時間由于隔代, 加上初始沒有給后人留下可供勘對的資料, 后人只能闕如。
他認為這個‘隔代’, 應該推測到宋元大戰后, 數十萬南宋軍民或亡或散,流徙在南海沿岸。家破國亡, 切膚之痛, 使得這一批人不得不日夜思念著故國, 思念著家園, 思念著遠在北方的親朋故舊。
在這樣一種情懷和氛圍之下, 他們利用北帝這樣一個尊神, 來寄托他們的故國之念, 懷家之想, 思古之幽情, 應該說合情、合理。而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既委婉曲折, 卻又是合法的。然而,始建之時卻不能盡抒衷腸, 卻又望一吐隱情, 在建北帝廟過程中, 就有了家廟、祖廟之認親認宗之舉。
這一說法雖說是推測,但也不無道理。臺山浮石是著名的趙宋皇族村,據《浮石趙氏族譜》記載,在建村的同時就建有北帝廟,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北帝神誕都會舉行廟會,抬起北帝塑像巡游村場,清代以后更有飄色助興,獨具特色的浮石飄色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的“非遺”名錄,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宋元海戰之地在新會崖門,宋亡后,其遺民多散落在五邑地區,而五邑各地大多都建有北帝廟,而江門禮樂的北帝廟(玉虛宮)也叫“祖廟”,或可印證以上推測。可笑的是,現在重修玉虛宮的人,把原應供奉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變成了“觀音菩薩”。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深有感慨,曾經深入人心的中國民間信仰,對今天的老百姓來說,已經陌生如斯?曾經是廣大底層民眾賴以安身立命的東西,如今亦已消失殆盡。再過若干年,隨著老一輩的人與世長辭,了解民間信仰和文化的人就更少。
在五邑的大地上,我們看到一座座的新廟宇拔地而起,也看到很多年久失修的廟宇煥然一新。大家以為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信號,但文化的復興僅圖有其表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內涵本身。而文化是需要傳承的,斷裂之后不去接上,就永遠消失了。
2017/12/20 21:03于紫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