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些忍不住嫉妒,卻又討厭自己這種行為的人,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首先來厘清嫉妒的來源。
依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嫉妒是由于你腦海中的固有觀念與新接受的觀點相沖突。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不會因為丑去嫉妒胡歌、不會因為窮去嫉妒馬云。為什么?因為你腦海中的固有觀念是:明星就應該長得帥,商人就應該有錢。
而相比而言,你對于朋友的固有認知是:朋友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注意加粗這句話,這幾乎是你不快樂的根源。
當你發現你的朋友比你帥,比你有錢,比你討女孩子喜歡時,你腦海中“朋友之間應該是平等的”的固有觀念就會被打破,因為你發現,在相貌上,在財富上,在魅力上,你和你的朋友并不平等。
當然,認知不協調其實會導致兩種極端的結果:嫉妒或自卑。相比于自卑,嫉妒其實是一種更加主動的負面能量。至于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況,這就得歸功于所謂的“第三人效果”。
通俗點講,第三人稱效果就是,你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秀。說白了,就是自大。你覺得自己如果擁有對方的資源,會做得更加完美。
簡單概括下,嫉妒產生過程大概是:交到新朋友→發現朋友在某一點與自己不平等→產生認知不協調→激發第三人稱效果→嫉妒。
厘清嫉妒的產生機制后,解決方法也就有了著落。這點要感謝紐科姆的ABX模式。
我們來看這張圖,假設你是A,你的朋友是B, 而X就是一個被你們兩個人關注的客體(我們假設是一件裙子吧)。
假如你同B關系很好,你很喜歡這條裙子,B也很喜歡這條裙子,那你們的關系很和諧。
假如你同B關系不好,她很喜歡這條裙子,你也很喜歡這條裙子,問題就來了。因為你覺得,我怎么可以和自己討厭的人喜歡同樣的東西。
這時候的解決辦法是,要么你同B恢復良好的關系,要么你對這條裙子產生厭惡感。不過一般人的生理反應一般都是后者。
當然這張圖還有其他幾種情況,大同小異,就不贅述了。我們主要來看這個理論可以對克服嫉妒產生什么幫助。
一邊嫉妒別人,一邊又討厭自己這種“小心眼的嫉妒”,這中間其實藏著兩個認知不平衡。一個前面已經講過,是由于“朋友之間應該平等”這個固有觀點被沖擊。
另一個認知不平衡來源于另一個固有觀點:朋友之間應該以誠相待。而嫉妒這種行為正是不誠的表現。
從根源上來說,痛苦不是來源于嫉妒,而是討厭嫉妒的這股心情。
所以要解決這種痛苦,有兩種方法,一個是使產生這種心情的認知不平衡恢復平衡,另一個是消除嫉妒。
第一個方法很簡單,參照ABX模式,把“朋友之間應該以誠相待”這個固有觀念當成是狗屁,這樣你就會覺得嫉妒也沒什么不好,自然也不會產生痛苦。
這種方法其實早有實踐,迷蒙的許多文章就是專門搞這個的。按照毒雞湯的套路,炮制一篇“嫉妒沒什么不好,它是人向上爬的動力!” 的文章,哪里還有什么痛苦。
不過這個方法不推薦嘗試,因為這就像海洛因,需要長期服用。
第二個方法就比較簡單粗暴,直接解決問題的源頭。
嫉妒來源于朋友間的不平等,解決方法有四:糾正自己的固有觀點為朋友間就應該不平等;離開這個朋友;尋找朋友的缺點;使朋友間的平等恢復過來。
第一個方法正常人應該不會選擇。
第二個方法可以當作下策。
第三個方法,額,比如他腳臭?
最好的辦法就是使自己腦海中覺得朋友與自己不平等的觀點扭轉過來。
這件事說難也難,說易也易,但離不開兩個因素:時間和重復。
先說方法,第一種,尋找自己的優點,和朋友的優點抵消掉。比如他長得帥,你學習好;他有錢,你女朋友漂亮;他有魅力,你更踏實;總之,不斷對自己催眠,努力尋找到自己的優點。
第二種,看勵志故事,視頻,尋找勵志偶像,這其實是對自己形成一種心理暗示:你看,他們年輕時也很搓嘛,可現在那么NB,自己的未來也許會像他們一樣也未可知。這種方法利用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平衡了自己心理上與朋友之間的不平等。
以上兩種都需要時間來不斷地重復,從而替換原先的固有觀念。
當然,我知道有的人會說,自己找不到任何優點,就是一個死宅,活該在這里嫉妒別人。
那么還是有解決的辦法。
從現在起,專心去做一件事(按自己的興趣來,沒興趣的隨便選),堅持,堅持,再堅持。然后你會發現,你有了一個優點。
當一個人在努力做一件事的時候,優秀自然就來了,而嫉妒自然就走了。
也許這是個爛俗的方法,還是個不能速成的方法,但正如那個國王與經濟學家的故事里得出的至理一樣: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