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網絡時代,自媒體發達到的程度,簡直就是泛濫,社會熱點或話題更新換代之快,都容不得我們沉下心來消化這如潮水般的信息。于是,莊嚴在泥沙俱下的流行中,如曇花一現。
流行不一定都是時尚,而時尚卻會流行。
什么是時尚?不太懂,但我隱約覺得,時尚的諸多因素之一必然有“另類”的影子。時尚就好像是“另類”基因突異的一群人在自言自語之余,心理暗示的指導之下,相互吹捧深度交流后,當這種狀態集結成為一個大大的亮點,就成為了時尚,就像眾人拾柴火焰高般的,服了一劑效果不太明顯的春藥。
去年的王德順老人的T臺秀,一驚一乍的咋呼了很多“另類”基因蘇醒的人,吹捧之間,贊美之譽盛開,卻極少有人理性地思考,這79歲的老人,皮膚怎的如同青春年少?
我突然想到了所謂的不老女星劉曉慶,也突然聯想到某個演員因為角色需要減肥而吸毒,嗯,看來這外力的作用挺大,也能促成一種另類時尚。
去年朋友圈里的人大贊王德順老爺子之如何如何地精彩了人生的夕陽紅的時候,我在想,這只不過是一朵奇葩個案,所以我不相信此類時尚生活,也看不懂,就像我實在看不懂一些時裝展的時候,就會只專一地盯著模特兒們意淫剖析著,幸好我幾乎不關心這些,否則會成為一種“癖”。這癖,真不好。
我不相信王德順的青蔥身體是原始不摻假的,我相信邳州荒地上的等死老人事情是真的,我也相信抱著娘親喂食的情感流露是真的,我不相信尊老的傳統是假的,我相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尊老的,這卻不是時尚,而是傳統。尊老,就是要尊重老年人的莊嚴,這份責任不應該只是限于子女后輩,社會也應該擔待這份責任吧?這份責任應該轉換為榮譽的莊嚴,而動力應該來自社會監督,國家公器的服務。
當然了,您或許會說有的老人本來就為老不尊,壞人變老了,但是這不會妨礙我們敬重莊嚴。本來,莊嚴也需從自身做起咯。
好了,不說了,我要去干活了,否則活著也沒有莊嚴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