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紅袍”
關于大紅袍,目前比較廣泛的觀點是認為九龍窠上的2號株奇丹是正本,姚老先生的觀點似有不同,故轉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同時緬懷一下過世多年的姚老,姚老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武夷巖茶,是武夷巖茶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稱之為泰斗毫不為過。
下文是姚老的文章節選,文中的“作者”是姚老自稱,特此說明。
“大紅袍”是四大名樅中的魁首。武夷未開放前,來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頗多傳聞,以訛傳訛,越傳越神乎其事。摘略傳聞,供研究參考,辨別虛實。
①、為元時皇帝賞識,譽為貢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此說與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邊設置御茶園有關。當時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②、明代徐勃《茶考》說:“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所制龍團,并非散茶。茶樹為皇帝所賞識,派一穿紅袍官員看守,
采茶時需脫下紅袍掛在樹上,才能攀登上去采茶,旁人觀之,以大紅袍名。
③、大約袍野生絕壁,人莫能登,人跡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空紅衣采之”。美國烏克斯著《茶葉大全》中猴子采茶圖,可能是指此,
這與安徽名茶猴魁傳聞相近似。
④、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在削壁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制百病。
⑤、大紅袍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需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點燭,
頂禮膜拜誦經,采后先獻佛前,神效極大,一碗飯中只放一葉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紅袍茶名,始于清朝,年代不久,屬四大名樅后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虛構的神話,皆是訛傳訛之誤。其實總觀所有武夷名樅,皆以地形、樹形、葉形、葉色、
香型、滋葉、發芽期、年代等為依據命名的。據原天心寺僧云:“該樹以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比較可靠。對大紅袍之產地則所傳不一,蔣叔南《游記第一集》說:“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游亦十數兩耳”。現今九龍窠大紅袍,據林馥泉調查證實,該樹實為名樅“奇丹”,決非大紅袍,而真本究在何處,眾說紛云,一說在北斗峰;二說在火焰峰;三說在九龍窠(天游之說早已消失),而以九龍窠之說較多。
作者隨葉嗚高、陳書省等調查名樅,看到三處茶樹,并采集過標本,感到特徵不同,十余年前又至各處,北斗、火焰之茶樹已衰敗,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沒,僅勉強各剪數穗扦插,僅各活一穗,九龍窠的活二穗,種于一穴,隨樹齡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處,由于地理環境和小氣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異,于相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又逐漸恢復其共性,尚待繼續觀察。據林馥泉稱:“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巖腳下,樹根終年有水以巖壁涓涓而下,樹干滿生苔鮮,樹極衰老。樹高135厘米,主干八根,干粗者5.5厘米,普通1.5—2.5厘米,干色灰暗,樹形老態,枝條灣曲斜生,分枝頗盛,枝干著生角50—70度,枝葉著生角70度,節間距離較短,僅1—2厘米,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葉斷面呈闊口V字形,光滑發亮,近似水仙葉形,全葉呈長園形,幼葉呈紫紅色,葉脈細而不顯露,5—7對,鋸齒淺而稍顯露,20—25對,葉尖鈍,略下垂,葉長5.3厘米,幅2.8厘米,葉肉厚而脆,嫩葉生有短絨毛,花期遲……等。現在以誤傳誤,以假做真,將“奇丹”名為大紅袍。年長月久,遂有普遍公認之勢。擬分別繁殖及試制,以品質優劣辨其真偽,以正謬誤。
9、關于“樅味”
本文節選自陳德華先生等4位作者的《武夷巖茶當家品種——水仙》一文,是該文的第4部分。該文發表在2011年第3期的《福建茶葉》雜志上。轉載僅為分享,非用于商業用途,版權所有人如有異議,可聯系本人刪除。
武夷山的水仙茶樹有大宗水仙和老叢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園,老叢水仙是指樹齡達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氣或有別于大宗水仙的“叢味”,這“叢味”是指來自茶樹自身枝干木質部的木本香,附著物的氣息與周圍生態氣息的綜合。
老叢水仙茶樹原產地生態條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態、地域氣候生態和植被生態),譬如位于慧苑巖、天心巖、水簾洞、馬頭巖、竹窠等地的老叢水仙,巖韻突出,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氣,因其茶園分布于山間峽谷之中或石坡巖石之上,終日直射光時間短,空間濕度大而穩定,茶樹主要與巨石和松、杉、竹等為伴。
另如武夷山樟樹村的南乾,綜合農場三分場的下東坡,星村的巨口楓林,曹墩、黃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環山,水氣充足,周圍植被豐富,松、杉、樟、楊梅、梅、枇杷、桔類等多種樹木和苔蘚等野生植物,故這些產區的茶葉均附有植被的生態氣息。
這里特別要提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莊鄉的吳三地的老叢水仙又有別于其他產區的老叢水仙,當地是一個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處有1300m),當地戲稱其環境是“上有戴,下有帶,中間有腰帶”,意思山頂、山腰有眾多野生樹木,竹林茂密,山腳下水流潺潺,中年云霧繚繞,常年平均濕度86%。故吳三地的地域氣候植被生態環境是水仙茶樹絕佳的棲息地,調查吳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質肥厚從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餅肥的),也從不整枝修剪,順其自然生長,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樹,高3m-4m,徑粗20cm左右,新梢節間長,葉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僅搭梯而上采摘一季春茶。
調查認為吳三地茶樹因長期受特殊生態栽培條件的影響已發生某些變異,包括其樹冠樹貌和茶葉品質成分都有所變異,它正從栽培型茶樹逐漸向野生型過渡,目前正處于過渡階段,調查認為對吳三地老叢水仙可稱為在特殊生態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品種茶樹。吳三地茶葉具有生態味和粽葉香,這也是有別于其他產區老叢水仙的顯著特征。
如上述,在武夷山各產區所分布的老叢水仙雖然占水仙茶樹的較小部分,但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征是比大宗水仙優質。老叢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是由于悠悠歲月,茶樹葉片氣孔吸收了周圍環境的靈氣,特別當營養生長旺盛階段,芽葉氣孔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使茶葉植被生態氣息明顯,如綠竹的竹葉香、苔蘚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現桂花、梅花或別的野生樹木的芳香氣息,正如莊晚芳教授曾贊美洞庭茶果間作的碧螺春茶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為茶中的珍品”,這是同一機理。
又老叢水仙的生態氣息為什么會帶給茶葉品質優化?這可以叢茶葉內含物質來試行分析:即茶樹原產地的生態條件直接影響茶樹植株體內物質代謝和生化成分的含量變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氨基酸、咖啡堿等含量的相對增加。
茶多酚、兒茶素、纖維素等含量的相對減少;其中游離兒茶素減少幅度大而酯型兒茶素減少幅度小,故兒茶素的品質指數較高。以上內含成分的變化,使茶湯鮮爽、
醇滑,香氣較高,品質優化。
調查認為目前武夷山各產區內老叢水仙茶園所采取的生產技術措施基本合理,但并不等于一成不變,如有關吳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態栽培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茶樹品種,又當分別對待,具體還需因地因樹制宜,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