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書人,何時會寂寞?
依我看,有兩種情況下極易感到寂寞:一是讀書受挫,一是寫文章受挫。
先說前者。讀書并不總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其實也是一種溝通,作者與讀者的精神溝通。心意相通時固然痛快,仿佛兩個知己在把酒暢談,你說的,我都懂,而且你的感受我都有過,都能理解。而一旦這種溝通遇到一些阻礙,比如讀者不能理解或不贊同作者的觀點的時候,讀者和作者都會感到寂寞的。這里作者的寂寞,即下面將要談到的寫文章受挫的情況之一,暫擱下不談。如果作者正是讀者一直所仰望所欽慕的作者的話,這種寂寞會擴大好幾倍,所帶來的沮喪亦會加重好幾倍——仿佛被一個好友拋棄了一樣,又仿佛滿心歡喜地叩門卻吃一個閉門羹。
其實不同的年齡讀同樣的書,感觸不同。有的書現在讀不進去,大概是緣分未到,那就先在書架上放著,等年長一些,閱歷多一些,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或許自然就呈現了。有些書,即便是經典名著,如果實在不理解、不認同、不喜歡,你也不必耿耿于懷。就當是與作者八字不合吧。年齡越大,讀書越多,就會發現真正合乎胃口的作品只有那么幾部,就像真正愛的人一樣稀少。
寫文章受挫的情況就多了,但大致又可分為寫不出文章與寫得出文章這兩種情況。寫不出文章的痛苦只有寫不出文章的人知道,就像下不出蛋的痛苦只有下不出蛋的母雞知道一樣。緊捏著筆桿,緊皺著眉頭,嘔心瀝血卻擠不出幾個字來,惶惶然忍不住懷疑“江郎才盡”,但這種情況絕不肯讓旁人知道,一個人痛苦著,恐慌著,寂寞著,并自我安慰著。直到那篇文章寫出來,才敢喘口氣,才敢對旁人說我曾以為自己再也寫不出文章來了呢!寫得出文章的痛苦往往是這樣的:自己自以為不錯甚至很不錯的文章,拿給好友看,得到的是不痛不癢的評價;出版成書,不怕遭到惡評,最怕沒人評!誰看呢,放在書店里最不起眼的角落來不及落滿灰就下架了。就拿我這個準讀書人來說吧,寫一篇文章,我常會想起那個諷刺丑女的笑話:長得丑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是你的不對了。我怕自己寫的文章淺薄,又怕晦澀;怕沒有境界,又怕沒有性情;怕不夠深刻,又怕不夠親切。我極愿意寫一篇好的文章,可發現挺困難的,以至于不敢輕易下筆了。
寫作和讀書都是寂寞的事。而中國讀書人最燦爛的寂寞事,莫過于李白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可惜現如今,李白少而李四多,寂寞之余只管努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