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改過與家庭經營”環節中,有一位女企業家提到了“吵架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她說:“正確的吵架有時候也能越吵越恩愛。”
乍一看,許多人會感到詫異。在我們認知里邊,吵架越多傷害越深,感情也會在一次次消耗中,最后分道揚鑣。怎么說越吵越恩愛呢?
1
有部很經典的電影,叫《怦然心動》。其中有個情節是這樣的。小女孩朱莉一家感情融和,但生活比較清貧,鄰居家的小男孩布萊斯就去嘲笑她,他們家也對朱莉家有一點偏見。
朱莉便告訴了自己的父母,繼而引發了他們父母兩人的爭吵。
原來,朱莉爸爸把家里大部分積蓄都拿來照顧自己那智力有些問題的弟弟,使得家里過得一直比較拮據,而媽媽終于忍受不了去質問爸爸:難道你的孩子們就沒有你弟弟重要嗎?
爸爸聽到以后也大受刺激,兩人便開始沖著對方大吼大叫,朱莉看著父母因為自己而吵了起來,心理非常難受,無法忍受哭著跑回了房間。
但到了晚上,朱莉爸媽冷靜了下來以后,他們分別來到了朱莉的房間,爸爸解釋了弟弟對他的重要性,也表達了自己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意和感謝;媽媽也來到朱麗的床頭,告訴朱麗她是多么欣賞朱麗的父親,因為他是一個對家人至情至性的男人。
那如果朱莉的父母事后不去做這些彌補,那他們的婚姻還會越吵越恩愛嗎?所以正確的吵架就是,既然吵架過程無法控制,那就在吵架后盡力彌補。
2
另外有一部國際華人大導演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
朱伯伯年輕時候是個名廚。年紀大了,舌頭失去了味覺。作為廚師,他強撐著內心轟塌,奔前忙后為周末子女相聚做一大桌子菜,最后還被女兒們批評不像以前好吃。
在妻子去世后,他一人養大了三個女兒,二女兒小時候跟著他在廚房長大,喜歡烹飪,然而為了女兒的人生發展,老父親最后還是把她趕出了廚房。
被父親從廚房逼出去的二女兒家倩讀完了書,如今也是職場女強人,可是因為這事與父親漸漸心生嫌隙,縱然生活中諸多不滿,卻從未說出口過。
終于在年長者湯伯伯的幫助下,父女一場爭執中解開了心結:父女之間明明是很深的愛卻又因為溝通不暢,生出了太多的誤解與障礙,導致每次家庭聚餐都沒法溝通不歡而散。
大女兒與二女兒之間也是,生活中意見不合之處磕磕絆絆很多次。
最后因為一次激烈的爭吵中,家倩希望姐姐走出前段感情傷痛,面對新的生活。姐姐家珍憤怒問她你有什么權利告訴她該怎么生活,有什么權力告訴她該如何感受。
“那你對我了解多少。”家倩文問。
“一點也不知道。”姐姐才說了內心一直以來認為的妹妹:“因為你從來不認為我值得分享你的內心。”家倩講起從媽媽去世,姐姐就變了,不再是姐姐,變成了她的家長。
姐姐:我以為你討厭我。
妹妹淚光一閃:從來沒有。
自此總算冰釋前嫌。一場摔盤子的爭吵,讓姐妹感情變得明朗。
只是,這個冰釋前嫌來的太慢,還是如佛家所言,一切皆需因緣際會?時機對了,吵架也會變的正確了呢?
3
《飲食男女》中三個女兒,同樣的生活背景,也會有如此之多隔閡,分歧,爭吵。更何況不同背景成長的兩個人新組建的家庭呢?可人通常一爭吵,就馬上忘記了彼此存在的差異,心底里暗地要求對方要在自己不說一字的情況下能懂得自己心里的所有。
事后又礙于面子,死活不給臺階,或對方給了臺階我就不下來看你拿我怎么著。
殊不知,這樣的爭吵屬于惡性的爭吵。既解決不了問題,又沒有意義,白白消耗多年的感情。
以家庭關系最重要的夫妻相處問題,追究起來,除了最基本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后天的際遇與認知差異。還有男女性別之間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差異。
通常一對男女之間的爭吵,基本是這樣一個心理路線圖::
1.因為男人的某種言行,女人很生氣;
2.男人開始解釋,心想:用得著這么大驚小怪嗎?
3.女人不斷試圖強調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男人的態度;
4.男人想:又開始翻舊賬有完沒完,女人想:你這么沒耐心,連好好說話都不愿意是不是變心了?變心了就早說啊,何必等到現在?
5.男人覺得我要是沒耐心我他媽還能在這跟你吵?
6女人想:現在的男人怎么這樣,追到手結婚就了事了,如此不負責任,當初怎么瞎眼看上的;
7.男人:不可理喻,簡直無法溝通。 然后兩人忘記了為啥吵架了但誰也不愿意先服軟。
情商高的男人懂得女人內心纖細敏感,口是心非,在乎的不是事情本身,只不過要表達他的態度。而幸福的家庭不只是需要高情商的男性,也同樣需要女性的智慧。就像力行論壇中,老王反復問一位女企業家說,為什么都是你在外賺錢又不管錢還能這么幸福呢?
她回答:因為我覺得他很好啊,所以我很知足。吵當然也吵的,但是這也是一種有效溝通啊,通常我們越吵越恩愛。
羨慕吧,沒錯!能讓你越吵越恩愛的,就是吵架的正確打開方式。
所以,如何轉化惡性為良性,如何使得吵架成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和張德芬跟我們講過很多了,我們總結在下面:
1.表達感受:比如,我覺得你剛剛的行為讓我很難過,覺得你不關心我了。你的某某行為讓我很受傷等等。
2.就事論事,直接了當,真誠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批評,不上升到人格評價,
3.留時間緩沖,不爭勝負,不摔東西不動手,不要鬧的人盡皆知。
4
可是孩子呢?有多少人吵架后,處理不善,后遺癥往往作用在小孩子身上。而且要等到十幾二十幾年后才發作,那時候發現就晚了。那是什么呢?
心理學家志紅也說:孩子天然有一種自戀的情結,會認為父母之間在爭吵是因為自己,他會自責,會憎恨自己。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高高大大的一個大男生。有一次對我說過,他爸媽為了一點小事都能吵起來,吵得很兇摔碗砸家具的,甚至會扭打開來,從小到大。導致他現在雖然外表活潑,但內心對婚姻一直持恐懼態度,有喜歡的人追求也沒有勇氣接受。
許多人開解過他,讓他不必有這種心理壓力,但是他說那就是他下意識的感受,當初父母也是相愛過來的,可現在的家卻是冷冰冰的,他無法不恐懼婚姻。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最重視的就是大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穩固,甚至有的孩子在潛意識的作用下,不惜用一些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維系父母間岌岌可危的關系。
很多心理學是實驗也證明,在惡性爭吵不斷的家庭里成長的小孩,他會對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沒有信心,感到恐懼,看待親密關系消極悲觀,甚至看待人和事的視角變得扭曲,性格變得古怪,不能融入正常的生活秩序里。
那么怎么辦?《怦然心動》里朱莉爸媽的做法給了我們啟示。他們如何做的我們回顧一下:
到了晚上,朱莉爸媽冷靜了下來以后,他們分別來到了朱莉的房間,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有許多問題爭吵,但彼此深愛和欣賞的。
于是朱莉很快便從自責難過的情緒里走了出來,決定要為自己心愛的家人做點事情,她攬下打掃院子的工作,并打理得井井有條。日子一長,心理成長沒有受到父母吵架的影響。
在外奔忙不斷的你,尤其我們企業家,創業者,個人時間太少無法給予家庭和孩子更多的陪伴。可是無論怎樣,家庭里的爭吵,都請用正確的方式關注他的內心世界。
不僅要用正確的方式“吵架”,達到溝通和解決問題的作用,也要有意識的給孩子建立起一種心態,告訴他們:
1.吵架是正常的,是爸爸媽媽是相愛的,吵架只是你們溝通的一種方式。
2.與他無關,不要自責。
3.幫助他們正視分歧,認識到人之間的不同,是可以互相包容并且和諧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