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做人笑料已經厭倦,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那些希望看我笑話的人,該干嘛干嘛去,那些以我為‘楷模’希望另類出名的。你一不演戲二不唱歌,就不要做夢了。希望我不再露面以后,可以重拾自尊,過個普通人的生活。”?
2011年年末的時候,鳳姐羅玉鳳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彼時,她身在大洋彼岸的紐約,住在沒有暖氣的地下室里靠打黑工過活。
4年之后,2015年,依然身在紐約的羅玉鳳成為鳳凰新聞客戶端簽約主筆,雖然如她所說還是“屬于社會底層”,卻一腳跨進文人圈,開始靠寫專欄賺錢。
時間快進到當下,2017年伊始,鳳姐發自個人公眾號的一篇《羅玉鳳:求祝福、求鼓勵》開始廣為流傳,閱讀量破10萬+,點贊人數過6萬,打賞人數超1萬。
文章中鳳姐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掰開了、揉碎了”,將自己從小山村到師范學校,從師范學校到上海接著又到紐約的每一步,歸結為對命運的對抗,是與“某種隱秘的,難以形容的,無可名狀的規則”的較勁。
此文一出,曾經千夫所指的鳳姐陡然間披上了金色的斗篷,迎著風獵獵飄揚,成為不甘于屈服命運、誓死打破階級壁壘的斗士。
如果關注羅玉鳳的微博,或許會對今日她所塑造出的“小人物奮斗者”形象有所預見。她的微博幾乎都在記錄自我感受——“嘲笑我這草根的奮斗史實在是可笑,即使我是所謂的鳳姐和曾經的跳梁小丑。如果他們也攤上我這樣的出身,他們不但不會過得像模像樣,反而會早早結婚生子,過著螻蟻一般的生活。”“明明知道自己是媒體把玩的小丑,卻不得不去接受。因為要掙錢要吃飯。”
這些碎碎念都說明她不是不知道丑和美,她只是在洋相盡出和順天應命之間,選擇了前者。為了避免被命運碾壓,她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把自己炒到人盡皆知,用這種帶著臭雞蛋味的知名度將自己拔出既定的人生軌道。
這就像劇場里那些跑龍套的,沒有顏值沒有大長腿也沒有背景的人為了登臺,賣力地扮演小丑。穿上戲服,她是丑態百出的演員;脫下戲服,她是帶著不甘而努力跋涉的叢林弱者。
當然,不管她有多努力、多勵志、多不容易,都無法遮蔽她曾經為嘩眾取寵所犯下的對溫州動車事故逝者的不敬,也無法抹消她曾經苦心孤詣地迎合公眾審丑所做出的種種謬態。
這些都是她走過的路,跟她的出身一樣,是她拼命試圖擺脫卻已刻上烙印的過往。
鳳姐的轉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更多種可能。當一個人出現在你眼前,不管是真的站在你面前還是被媒體推到你的視線里,先不要忙著贊美或詆毀,不要輕易地在外在裹挾下給出結論。
人性中永遠是美和丑并存,沒有人是非此即彼,沒有一塵不染的圣人也沒有徹頭徹尾的小人。當你推翻了偏見這道墻,人性自會緩緩流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