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會計,也許大家都并不陌生,甚至你不止一次地自己提到過。但會計究竟是什么,除了腦中浮現出一個或幾個從事會計行業的熟人的面孔,似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你先別急著不好意思,會計的含義恰恰是會計理論研究中分歧最大的問題,學界至今沒有定論。當然,這并不影響會計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想要成為自己的理財小能手,會計知識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作為本科會計專業的學生,在臨畢業之際推出《會計算個啥》系列,算是為自己四年的學習梳理一個體系,希望也能幫助想了解會計的人走一程。
一 會計是什么【只想學內容的此節可跳過】
會計的歷史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以前,在中國,在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甲骨上就有會計痕跡。幾千年來,不斷發展變化。人們知道,會計總體是對經濟事項的一種記錄、計量和匯總,但仍沒有下完整的定義。
從原始意義上來說,“零星算之為計,總和算之為會。”而目前在我國,對于會計的現代定義具有代表性的有兩種:會計管理活動論和會計信息系統論。前者認為會計是由人們對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本身也是一種管理活動,而后者認為會計的本質是為決策者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信息系統。當然,這兩種理論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側重點不同。
如果看到這兒你對會計的定義比以前更模糊了,那我就祭出財政部對于會計相對有說服力的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一系列專門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先把這句話背下來,以后被問到諸如“什么是會計”此類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啞口無言。
當然,這句定義看似簡單平常很好理解,其中卻包含著會計假設、會計職能等諸多專業的東西。不信,你認真看完我這個系列的文章再倒過來細讀這句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這里想先特別拎出來的兩個詞是“核算”和“監督”,這兩個詞完美回答了會計的基本職能,也就是“會計用來做什么”。這兩個詞都很好理解,彼此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
二 會計基本假設
在正式進行會計的核算過程之前,你需要先明白,現實生活中經濟活動是非常復雜的,會計人員需要根據會計假設的內容去選定相應的會計政策和核算方法。
會計的基本假設有: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核算的特定單位或是組織,說白了就是企業要明白一項經濟活動是自己發生的還是別人發生,以此判斷自己是否確認、計量和記錄這筆經濟業務。這個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計主體將會按現狀持續經營下去,也就是企業還沒有破產或是清算重組的準備,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則需要選擇另一套會計核算方法了。
會計分期是持續經營的補充,也就是將企業的日常運營劃分成連續的、長短相同的周期。例如會計年度、季度,以此時間范圍來編制財務報表。會計分期也不是個人隨便用個生日或結婚紀念日來定日期的,我國的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貨幣計量是指你在進行核算、報告的時候將同一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在我國一般就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不能今天用人民幣明天心血來潮用美元后天用越南盾。
三 會計基礎
在記賬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種麻煩:比如你和隔壁文具店買了兩支筆沒帶零錢,老板和你很熟說下次來再給,那么在你今天的賬簿上要不要記錄這筆支出呢?記吧,這五塊錢還揣在兜里沒付,不記吧,筆已經用了,這個錢勢必是要花的了。這個問題就牽涉到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就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它直接決定了一筆經濟業務你記不記錄到賬本中,或是在哪個會計期間記錄。會計基礎有兩種: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采用的主要是權責發生制。至于兩者的區別,我以上面文具店的例子說明。
從權責發生制來講,你買的這兩支筆實際已歸屬于你,你已經使用且沒有退貨的打算,也就是說這筆費用是已經發生的,那么不管現實是否付款,都應當作為今天發生的費用。而對于文具店老板來說,這筆收入是確定發生的,也應該計入當期收入。簡單說,只要所有權和責任發生了變化都計入賬冊,就是權責發生制。那么如何從賬面上區別付與沒付,在后面的會計科目中我們再說。
從收付實現制來說,這筆錢你還沒花,所以就不必記錄支出,文具店還沒收到,也就不必記錄收入。這種方法看似方便,實際上是不科學的。比如2016年,你不斷寫稿子在前11月每個月都有1萬元的收入,但是對方暫時沒有支付。12月你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假,前11個月的11萬元恰好收到。在收付實現制下,這11萬元都計入12月收入顯然是不合理的,與你的現實勞動完全不一致。
四 會計等式和會計科目
先拋出兩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必背等式:
①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② 收入-費用=利潤
這兩個公式包含了會計六大要素,是后面進行復式記賬的基礎,可以說,有這兩個公式存在才有現代會計的存在。六要素的學術定義可以自行百度,這里介紹一下這兩個重要公式。
公式①反映的是某個靜態時點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比如這一刻你有100塊錢,這是你的資產,其中50塊錢是你向鄰居借的稱之為負債,另外50塊是父母給你的投資,稱之為所有者權益。套到公司身上,即公司有100萬資產,其中50萬是通過各種渠道借來的(將來要還的),另外50萬是股東投入的。這個恒等式決定了如果資產增加,則必然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至少一項增加,反之也是如此。舉個例子,你把20塊還給同學,此時你的資產和負債都減少20,等式兩邊依舊平衡。
公式②較好理解,它動態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不過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除了減去與企業日常經營有關的費用,還有一些非日常的損益和利得進行調整之后才是確切的利潤。
了解了會計六大要素,就可以接著說說把六大要素進行具體核算的會計科目。前面有提到,權責發生制下,付錢和沒付錢都有入賬,如何在賬目中區別就要借助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主要分為五大類: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
主要的會計科目如下圖所示,在這些科目下還會根據企業具體的情況來設置二級科目甚至是三級科目,比如資產類的銀行存款下可以設置工商銀行存款、農業銀行存款等。
會計科目的現實意義更多的還是要在記賬過程中去發現和體會,下一篇,我們就一起動手記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