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選擇上劉子厚墓志銘,源于我對一位名師的模仿,我想在我的網課上也學著縱橫百合引經據典,實現了八九十吧,神似,但,需要改進的不少
想的太多來不及備課,只好,隨口說 第1節(jié)課,網絡操作技術也不很熟練。開篇10分鐘在胡說八道,表達不太嚴謹,隨口提到了名和字的關系。
?整體規(guī)劃是從柳宗元的生平大事講起,然后再講墓志銘這種題材
第1課時題解劉子厚。講了人格,講了政績,
第2課時講的祖?zhèn)鳎牟牛岬搅饲昂笳諔洌覍W淵源和家風傳承,重點說了士窮乃現節(jié)義,結尾處慌慌張張講了,文窮而后工
第3課時,從文窮而后功講起,拓展延伸這兩個觀點的現實意義,后簡講到墓志銘的文體,接著說了,柳宗元對蘇軾的影響,引出下一節(jié)蘇軾《石鐘山記》
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語言表達,口誤太多,啰嗦,把控不住,想的太多,說的太少。碎話多,課堂語言嚴重不標準?
?第二是知識信息準備的不充分,有許多漏洞。網課需要更精心的準備,因為它有留存,更要注意謹慎表達,而我完全忽略了這一點 第1次講述這篇課文,一上課發(fā)現漏洞還有
?第三太隨意。前言不搭后語斷章性的提問,口頭說讓4個人讀課文,結果讓三個人把課本讀完了,前面說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接下來講到其他課文的時候就忘了這個問題。
?喜歡打斷學生的問話,半截提出問題。沒有耐心總是打斷別人,這是早就有的現象。是一種不尊重,更是一種渴望表達是喉嚨沒有敞開的表現。希望得到他人認可,嘩眾取寵
總之語言需要改進是極大的一方面。 根源上這和自己喉嚨被壓抑有關,多表達,多唱歌,多傾訴,多朗誦課文,從丹田發(fā)氣。
?這是第1次被迫錄課,我回看回聽了,我的內容,我對自己比較滿意,尤其是第2節(jié)課和4個同學的對話,我游刃有余。主要是4位同學,反應較好。
介于此,我的網客至少要有4位同學連線,形成對話。
遺憾的是知識落實的不扎實,永貞革新也沒有明確的告訴學生,我還是不能正確評估,學生的水平真實
知識方面,認識到柳宗元的人文價值,尤其是對蘇軾的影響。 韓愈作為散文家代表寫的文章,選材獨特,議論精當。胸中塊壘筆下波濤,這和他自身的經歷有關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陶淵明子厚是也 。陶淵明不是隱逸詩人,自然曠達平淡的本質源自于歷經人生艱難后而能對抗并超越人生的苦難者,‘性剛才拙與物多忤‘,他的平淡不離開人生,包括種種的世俗生活,嗯,所以陶淵明是真性情,是絢爛至極的平淡。人食五味知其甘苦的平淡, 蘇東坡的評價 柳宗元是在韋應物之上
韓愈在此段對柳宗元的議論被明代人概括為不平而鳴 后來到了歐陽修,概括為人窮詞工,其實源于司馬遷的發(fā)憤
這次講課注意了文化的傳承陶淵明,柳宗元蘇軾的傳承 司馬遷,韓愈,歐陽修,文學理論的傳承
也注重了散文中前后語句結構上的呼應。自我感覺詩文的鑒賞提高了點
遺憾的是蘇軾對柳宗元的繼承,我舉了一篇散文。關于詩歌沒有多說
但柳宗元的漁翁,略懂了些。尤其是第2句反常規(guī)寫出了意趣。傍晚睡在山崖上,早晨起來打水燒竹做飯,在云霧散開之后,山間一片翠綠。不見人影,原來已經搖著小船,順流而下,回往山崖,白云無心追逐。 騎去騎在,云霧散開,人不見,搖著船槳山變綠。這種次序的打亂,前一句有變魔術之嫌,后一句視聽之盛。其實正常的敘述是,云霧散開,山間變綠,人到山下?lián)u著船槳,劃水而去。 后兩句寫的是回頭望山崖云無心已相逐,的場景 蘇軾評價為畫蛇添足,不如欸乃一聲山水綠,結束即可。不用回望山崖,不用寫船到中流。 漁翁寫的詩人更寫的是自然背景,山水間人的愉悅,輕松自在. 喜歡這樣的場景
士窮乃見節(jié)義
柳宗元在艱難時刻,出手幫助劉雨昕。這是,朋友的情誼更是人格的擔當。
強調人,在平時衣冠楚楚唯唯爾雅,似乎很高尚的樣子,危急時刻你能不能做到替別人著想,這才是檢驗人品的時刻。 暴風雨中洪水在中以不多的糧食和衣服能不能給提供給更需要的人?
?傅雷在臨死前,怕影響鄰居而提前鋪好棉被,減少聲響只是在替別人著想,是對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自我的一種自人格高貴。
?乞丐在擁有不多的食物情況下,會分享一點給身邊的流浪貓或者鴿子,這也是一種表現人格高貴。
酒肉朋友平時嘻嘻哈哈,一遇到危急時刻或者利害沖突就會反咬一口,落井下石。
韓愈認為禽獸甚至少數民族都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 道德修養(yǎng)從來和學識,地位名利,職業(yè),出生沒有任何關系。身居高位者衣冠禽獸的很多,而未被教化的野蠻人,懂得的知識雖然不多,人性 也許并未喪失,墮落。人格的高貴與否,從來和知識沒有關系,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同理
以前的作品中有哪一個故人也是在艱難時刻同樣會想到別人。杜甫
無問東西,世上并不缺少完美的人,而是真正從內心發(fā)出的正義,真心無畏和同情。這是一種悲憫心。
所以在最后說聞子厚之風可以少愧,捫著良心自問,摸著良心,對比對比吧。
文窮而后工。
重在把歷史脈絡梳理清楚,文化的傳承講清楚。 把柳宗元的這段話看懂后,此處即不平而鳴。雖然是明代人的概括。后來歐陽修概括為文窮而后工。
?拓展飲食相關的事例,讓學生舉例哪些作品是在,困境中完成并獲得勝利的
?罪與罰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杜甫的作品 李白的作品
同時要讓學生想出反面的實例子,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作者的受苦受難?
?歌德的浮士德,歌德作為,魏瑪王國的首相日子過得很是滋潤,仍然寫出高尚的作品 托爾斯泰也同樣
?辯證的看待,這句話創(chuàng)作理論 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很多作家的悲劇是由時代造成的,而不是個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