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這句話也在今天這個特殊的背景下,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鼓舞。每一個為人師者都要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愛著她的每一個學生,不管她是教授知識的老師還是管理學生的輔導員,沒有愛肯定不能教育好學生,也不能得到學生真正的尊重。那么,付出愛真的都可以獲得愛的回報嗎?
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可親的語言對待聽話的學生,這件事情的確蘊藏著愛,而且很容易做到,聽話懂事的學生,往往也會感恩這樣的老師,領會老師的用意,以愛的的名義,施以簡單有效的關懷,這是有自我滿足感的“愛”。
以嚴厲的手段,批評不按規矩辦事的學生,處罰犯錯誤的學生、這同樣飽含著愛,這樣的愛帶著“恨鐵不成鋼”的關切,這樣的愛負載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囑托,可是,這樣的愛就不一定都能得到愛的回復了。
有的學生,被教育后知錯能改、悔過自新,那么,這樣的愛便得到了正面的回應。而有的學生,受到批評,卻沒有機會反駁,或者批評的方式不對,或者批評者不知道前因后果,那么,這樣的愛帶來的可能是埋怨、可能是“不再被信任”,還有可能是“無所畏懼”的勇氣。
愛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別讓自己以“愛”的名義為所欲為,別讓自己用“愛”的的借口獨斷專行!能用符合“愛”本意的方法,改變不再信任你的學生,原諒埋怨過你的學生,才是真正超脫于本我的“大愛”,大愛無邊,它不光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同樣凈化著為人師者的靈魂。
作為老師,學會怎樣去愛和全身心投入地去愛絕對是兩回事。
只愛一部分學生,卻冷落另一部分學生,那是偏執的愛,
只愛優秀的學生,卻不愛劣行斑斑的學生,那是勢力的愛。
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如若我們憑借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那么絕對是對學生最大的傷害。
上職業生涯課時讓學生們跟大家分享自己人生中最最記憶猶新的故事,發現很多人都提到了自己曾經的某個老師,他們或是因為一次否定而讓學生從此自暴自棄,或者恰恰相反,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生從此找到了自信。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戲劇化的角色,如何讓站在舞臺上的我們始終保持師者的愛意,那么,讓我們從不放棄愛每個學生做起吧!
我要感謝我的一個學生,她每次都能用異常敏感的方式,發現我工作中的點滴問題,而且,她能不顧我會埋怨她、怪罪她的危險,跟我說出作為學生的她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每每這時,這樣的短信都能把我從飄飄然的高空硬生生地拉下來,讓我看到問題,反思問題,找尋問題的答案,俗話說,忠言逆耳,忠言并不總是上對下的,在特殊位置上的人,能有一個跟你說“忠言”的“敵人”,比一百個跟你“甜言蜜語”的“親信”還要有用的多!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給像我一樣想好好愛學生的老師們一句忠告——千萬別讓“愛”的借口成為你管理的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