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6歲的女孩M,與老公結束兩地分居后,在家賦閑半年,最近開始重新找工作。此前M為某國際知名奢侈品公司的職員,工作勝任度較好,但對工作談不上喜歡。M來到咨詢室,想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敢于做決定。以下為首次咨詢。
在了解了M的基本情況后。。。
我: 你覺得在今天的咨詢中發生了什么,才讓你在結束時感到是有一些收獲的呢?
M: (沉默)嗯,我會有目標,當我有目標的時候,我就會更有動力。不會空虛,不會無所事事。
我: 有目標是一件很好的事。那么,出現了什么跡象,才讓你知道自己是有動力的呢?
M: ?嗯,做事情會積極嘗試不同的方法
我: 還有呢?
M: 享受做事的過程,即使會很累很麻煩。(停頓,猶豫),還有,最后結果也是好的,有成就感的。
我: 你說了三點。在過去的20多年里,有過這樣的時刻嗎,那時候,發生了什么?
M: (陷入沉思)好像。。。對。。。肯定有那樣的時刻。。。(有點沮喪)我怎么想不起來了呢
我: 最近有那樣的時刻嗎?
M: (沉思)好吧,最近我一直在做瑜伽,可以算吧
我: 你練瑜伽多久了?
M: 堅持一個月了。。哎,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說不定。。。我知道健身堅持不了,就選了瑜伽。瑜伽做的過程很累,但做完很舒服。
我: 除了明確知道自己不喜歡健身,你是怎么選擇做瑜伽的?又是怎么能做到堅持一個月的?要知道,很多人都很快放棄了的
M:唔,就那樣就一個月了。
(此后,話題跳過)
過程解析: ?
我試圖通過與M探尋符合咨詢目標的成功例外以及這個例外是如何發生的,來讓M發現自己是如何做出選擇以及堅持走下去的。當這個例外被放置在一個長的時間軸上(過去的二十多年)的時候,很多來訪者會像M一樣“想不起來”,這很正常,一方面人追溯記憶需要一些時間,另一方面如果M善于反思總結,今天可能也不必來到這里。
所以,我改為詢問最近,當“做瑜伽”躍然而出,似乎有了一些線索,但至此,我放棄了追問,并沒有獲得多少有用的信息。事實上,我清楚的知道,理論上來說,一個理想的職業要同時滿足價值觀、興趣和能力三個元素,而興趣的發展也有三步走的規律。但,具體到每個人,都會有個性化的應對方式。M的瑜伽是可以類比職業過程的,比如朋友分享經驗建議的、老公推薦的、看了人家瑜伽塑身的美好形象、先只是試試看走一小步沒想到越練越來勁的等等。這些都值得探索。我有點著急,細節,還是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