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真實的SAT考試大型舞弊事件的賣點,將“考試作弊”拍成“諜戰俠盜片”的腦洞,加上泰國票房冠軍、美國影評網站“爛番茄”網100%好評,豆瓣高達8.4分的優秀“戰績”……這就是泰國的《天才槍手》一開始吸引我觀看的“噱頭”。
但當我隨著劇情而心潮起伏直到劇終之時,我才真正明白,《天才槍手》的優秀之處不止于上文所提到的那些“噱頭”,它對于考試作弊的針砭時弊更是入木三分。
在我看來,影片中穿插著一條暗線,那就是小琳對作弊一事認知的轉變和班克的毀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女主角“天才少女”小琳為了幫助好友——“傻白富美甜”格蕾絲,一步步走上了協助同學作弊的“槍手”之路。但真正讓她越陷越深的卻是學校的“以分取人”及趨利性、智力換取金錢的獲利模式。
因為貴族學校大部分的學生都拿獎學金出國了,爸爸想讓小琳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他不顧女兒的感受讓她轉校,并交了高額的學費和贊助費(學費折合15萬銖,贊助費更是高達20萬銖)。成績越差的學生所需交的贊助費越高,但只要有足夠的贊助費,照樣可以進這個貴族學校。
小琳雖不滿于這種教育體制中的不公和爸爸對現實的妥協,但高智商的她竟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種“生財之道”。
當小琳因在統考中協助同學作弊而被學校取消獎學金資格,爸爸滿懷失望和不解教育女兒的時候,小琳辯解:“是校長先騙人的?!薄澳窃趺茨芙序_人呢?那是爸爸自愿交的錢?!薄巴瑢W們也是自愿的!”
此時的小琳仍心懷憤懣:為什么學校能收學生高昂的贊助費,自己就不能通過“幫助”同學考取成績而得到報酬?在她的價值觀里,兩者都是“交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痞氣富二代”小巴因“父命難違”,想和格蕾絲通過作弊考上波斯頓的名牌大學,再次拉小琳下水。100萬銖的收益和去外國留學的誘惑再次戰勝了小琳的道德觀。
為了確保“作戰”的順利,小琳邀請曾害自己失去獎學金資格的班克入伙,無意間也促成了班克的毀滅。
原來的班克,是和小琳一同稱雄貴族學校的學霸。同樣出生于單親家庭的他,和媽媽蝸居于一間小小的洗衣店。看到媽媽經年累月洗衣而駝背的身影、千瘡百孔的手,他懂事地放下功課,代替媽媽洗客戶的衣物。
相對比爸爸是高校老師擁有固定收入,家中有鋼琴和汽車的小琳一家而言,需要靠方便面充饑的班克為了進入貴族學校,獲得獎學金和海外留學的機會傾盡所有。讓媽媽過上更好的生活是他的夢想。
而全心全意追逐夢想的他剛正不阿,不僅回絕朋友請自己協助作弊的要求,還想方設法向學校告發,正直得幾乎不近人情,同時又單純地以為被告發的同學只需重考而已,更對被取消獎學金考取資格的小琳心懷愧疚。
為了拉攏并說服班克,小琳表示,這樣的作弊并沒有損壞到誰的利益,槍手能賺到錢,作弊者能通過考試,在她看來,這是雙贏。更何況失去了獎學金機會的兩人,相對比富二代小巴他們這些“天生贏家”,自己和班克無疑都是失敗者,必須付出更多,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
真正打動班克的是小琳的一句話:“可是你不覺得就算你誠實,生活照樣在欺騙你。”小琳對教育體制及生活不公的洞悉,戳痛了班克的心。那時因為被小混混毆打而錯失考取學校獎學金機會的他,已無路可走。
但此時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悲劇,正是他的“槍手”伙伴一手寫就。
為了拉班克入局,富二代小巴聘請小混混暴打班克,并將他丟棄在垃圾場。遍體鱗傷的班克在垃圾場醒來,蹣跚著尋找出路,因錯過獎學金考試而痛哭哀嚎。
在團隊籌備考試的過程中,班克無意中知道小巴對自己下毒手只是為了讓自己入局。暴怒的他流淚滿面,暴揍小巴后宣布退出。但走投無路的他最后還是選擇回歸團隊,并漸漸“黑化”:不斷加碼,要求增加個人報酬,卻因在STIC考試中被抓,而默默成為“炮灰”,永遠失去了出國留學的考試機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考試作弊對學生來說真的是雙贏嗎?
電影的結尾,兩位“槍手”學霸均斷送了大好前程。不同的是,小琳還是獲得了爸爸的諒解,也沒有拿取自己的報酬。但真正讓她徹底醒悟的,卻是班克的轉變。
小琳再次見到班克時,班克已用作為“槍手”所得的酬金將自己的家布置一新。這時,他冷面地向小琳說出自己的“升級計劃”——沿用小琳設計的團伙考試作弊方式,在GAT、PAT考試中將答案賣給更多的考生。
這次,輪到班克說服小琳。他發現,作弊即使被抓也不會坐牢,與其讀幾年書進入社會辛辛苦苦打工賺錢,倒不如繼續當“槍手”賺快錢、大錢,甚至以告發作弊一事來威脅小琳。
小琳這才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種下的苦果:曾經單純、剛正的天才少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班克的“性情大變”讓小琳幡然醒悟,最后選擇了自首,并從中吸取教訓,選擇成為一名教育者,以自己的經歷告誡他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聘請槍手的學生團伙在獲得STIC考試高分后開party慶賀,卻渾然不知背后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因為他們的作弊而喪失了到國外留學的機會。另外,作弊的學生到了海外名校,真的還能一直聘用槍手,通過作弊獲得自己想要的成績嗎?
而影片真正震撼我的是,小巴為了圓謊,不讓自己的老爸失望,竟惡意花錢聘人毒打班克阻止他參加獎學金考試,斷其后路,輕易摧毀了班克的夢想。當東窗事發,小巴道歉也只是為了讓班克繼續當槍手,在富二代看來,班克的夢想和前途仍是不值一提的。
考試作弊的負面結果只是兩名學霸的墮落嗎?
當小琳失去一切悔不當初時,是父親的肩膀,給了她最后的依靠。這依靠讓她重新迸發勇氣,挺過成長的陣痛,涌起新的希望。但班克,卻不得不撐起家庭的重擔,轉身變成了“精明的商人”。
當我看到“黑化”后的班克的嘴臉,心陣陣刺痛。他的論調令人感到多么熟悉啊!“辛辛苦苦辦實業,還不如投資房地產,錢來得多來得快!”“讀書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給文憑不高的老板打工。”……
悲劇總是建立在人性的毀滅上。
班克的毀滅,與其說是他難以堅守自我,被作弊團伙拉下水,更是教育體制的不公、社會的逐利性對學生價值觀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