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味道遇到的這個問題是:王昌齡的《出塞》為什么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評價這首詩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是明朝人,之前是否有人推重此詩為唐七絕第一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是不是最好,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自己是怎樣理解的呢?這首詩背后有一個關于邊關將士無私奉獻的感人泣下的故事,也許你沒有想到過,我細細道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是否壓卷之作,明朝人的爭議
1、正方代表
正方是明朝的楊慎和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的《升庵詩話》中評價:
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說,李攀龍(于鱗)說第一,開始我是不信的,后來想一想,如果只是做字面意思解析,好像又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來看這首詩,不愧為第一:
于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2、反方代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中評價,這首詩第一句“秦時明月”好,是上駟,但是后勁不足,屬于“中等的馬”,因此認為李攀龍的評價太高:
王少伯七絕宮詞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詞“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后勁尚屬中駟,于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明人凌云在《唐詩絕句類選》中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游洞庭都可以分庭抗禮,至于楊慎和李攀龍認為第一,他就只有“呵呵”了,不評價:
“秦時明月”一首,用修、于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于淪落,其氣沉郁;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附李白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二、關于第一句的評價
1、頭重腳輕
除了上面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中的評價,關于此詩第一句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也說道:
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瑕疵,儲光曦、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
王夫之認為,第一句格局甚高,應該用于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絕句上,可惜了。有頭重腳輕之感,其實和胡震亨意見一樣,除了認為后面三句不相稱(豬隊友)外,還提出了建議,“可作律詩起句”。
這個意見很有價值,可見唐朝人對于七絕和七律的認識,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內容,而且七律普遍莊嚴肅穆,格局甚大,更能夠配得上“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發端。
2、王昌齡“關 月 ”兩個意象的創新用法
出塞是一首樂府題目,以出塞出征為主題的詩常常使用“關、月”兩個物象,這兩個物象背后的含義在《樂府解題》解釋《關山月》時說過:“關山月,傷離別也。”將士出征守關望月,都是隱含著一種相思。
王昌齡加了一個秦加了一個漢,有了兩重意思,一是目睹古人征守之地,不免感今懷古;第二,楊慎有一個解釋:
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
楊慎認為王昌齡有深一層的意思,秦朝無關,只要明月照到的地方,遠征的將士終有回家的時候,而漢朝設了城關以后,因為有關要守,竟然沒有回家的那一天了。為什么?因為你越能干,就越不能回家。
三、班超的故事 與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淵源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有一句話“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這或許就是楊慎在上面講的,“征人無有還期矣'。清人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守備邊關的將士因為本領高強,能夠守邊衛國,朝廷不放心讓別人代替,以至于一生都在邊疆守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所以才”萬里長征人未還“,長期看著”秦時明月“守著”漢時關“。說到這里,不免讓人想起漢朝投筆從戎的定遠侯班超。
大家應該都知道班超“但愿生入玉門關”的典故,《后漢書·班梁列傳》記載,班超69隨時給漢朝皇帝寫了一封信:
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里之間,況于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
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
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
班超在信里說,我守備邊關已經很久了,當年姜太公封地在山東,但是死后要葬在家鄉即周的國都,蘇武留在匈奴十九年也要回到故土,我如今年老齒衰,死在這里本來無所怨恨,但是我的后代能不能不要死在這里。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著回到玉門關就行了。我今天讓小兒子班勇回國進獻禮物,希望這個孩子有生之年能夠認識一下故鄉的土地。
班超投筆從戎后,平定西域并駐守三十一年,文中的班勇是其幼子,出生于疏勒國,之前沒有見過家鄉。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寫了這封信請求回國,兩年后71歲的班超終于回到洛陽,不久死于故土。班勇后來屢次出塞西征,二十多年以后,老死于洛陽家中。
結語
看懂了楊慎的理解,知道了班超的故事,有感于守邊將士的偉大和幾代人的奉獻精神,再讀王昌齡的《出塞》,你是什么感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別人怎么看不重要,你自己以為這首詩是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嗎?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