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的開始 我們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變成天使 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 當某天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 那些奇怪的語言 當某天 再唱著 這首歌會是在哪個角落 當某天 在踏進 這校園會是哪片落葉 掉進回憶的流年……”
多么質樸的歌曲,多么簡單的詞句,多么平凡的音律??!每次聽《北京東路的日子》,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伴著歌曲的旋律,慢慢地積蓄著,直噴眼眶,而我又強忍著不讓它化作淚水流下來。
這首曲風清新、彌漫著純潔情懷又略帶傷感的歌是一位高中生在臨近畢業時送給自己的一份畢業紀念,作詞者想借此,把即將告別的高中生活用歌聲永遠銘刻在她們的記憶里,所以在這質樸的音樂背后,滿滿的都是青春的痕跡,每一個音符,都隱藏著一種純潔、樸素的情感。
飽含著淚水寫下的歌、譜成的曲總是撩撥人的心弦,喚醒聽者的青春記憶,將人引入記憶的海洋,任往昔記憶的浪潮向自己接踵拍來。
“表示從一樓到四樓的距離 原來只有三年……”每當耳畔響起這句歌詞時,總會被一種莫名的感覺擊中,一樓到四樓,并不是教室所在樓層的變化,而是那只有三年的時光在不經意間的流逝。是啊!年華易逝,時光難留。三年,似乎很長久,但到畢業之際,是不是會情不自禁地起“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曾經,我們總是默默地告訴自己,三年,時間還很長,我們還可以任性地去揮霍我們美麗的青春。我們打鬧著過生活,會把書分成兩堆,堆得老高,中間留條小縫,早讀課上躲在后面吃還有溫熱的早餐,縫中一旦出現目標,便馬上收早餐假裝一本正經地讀書;會拿著塑料管躲在桌底下折星星,雙手嫻熟地鼓弄著,還不忘點頭說是來應和臺上暢談古今的歷史老師;會在語文課上把中意的小說壓在書下,佯裝認真研讀課文,卻是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小說;會在晚自習上,把耳機穿在衣袖里,假裝托頭深思練習題,實則在樂滋滋地享受聽覺盛宴;會因前一晚在寢室臥談至深夜,第二天課上立著課本,自己藏在書下“釣大魚”……但是,但是,轉眼間,我們就站在了青春的尾巴上,回想自己的青澀青春,不覺發笑,雖是美好的,但它已經遠去,遠去,再也回不來了,只能化作一張青春的票根,供你在未來的日子里追憶。
“我們穿上西裝 假裝成長 膠片揮霍 習慣的笑臉……”男孩心目中的西裝,女孩心目中的高跟鞋,那是我們對長大的渴望。成熟,對于我們來說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為成熟是成長的一種標志,那意味著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把事情處理得完美,有足夠的自信去得到他人的認可,我們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決策自己的選擇,能用行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沒有太多的束縛。但當時的我們理解的很膚淺,都只停留在外表的追求。還記得班長那次匯演穿了件西裝,剪了最流行的發型,穿著一雙亮閃的皮鞋,滿臉自信地在我們面前擺酷;還記得學校里有的的女孩短裙絲襪潮流衫,踏上高跟,化上淡妝,灑上香水,裊裊行走在校園里,一臉驕傲。這是向往成熟的表現,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是每個人或多或少要去經歷的。有誰的青春不渴望長大,不渴望掙脫限制,不渴望證明自己,不渴望成熟呢?
“悲傷一發 寂寞唏噓 痛的初體驗……”十幾歲,花季般的年齡,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心情也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上一秒還和同學嘻嘻哈哈、滿臉笑容,下一秒或許就是愁眉苦臉、滿臉陰郁。但我們從不把自己的心情天氣表輕易展露,因為我們倔強。當然,我們的憂傷很單純,無非就是和學習成績、朋友相處掛鉤。即便憂傷,人前我們照樣熱情洋溢,假裝堅強,對一切都無所謂;人后總是將內心的孤獨留給自己,或流淚化解,或聽傷感的歌曲為自己療傷,因為我們都會練“護體神功”把自己變得堅強。真的,因為那顆倔強的心,很多東西會更多的選擇自己承受,悲傷也罷,寂寞也罷,全當一種自我消遣。
“十年后 你若聽見 有人在說 那些奇怪的語言 十年后 你若看見 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歌謠的歌謠 藏著童話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該要飛往哪去”伴著清新而又略帶憂傷,悠長伴著不舍的結尾旋律,我不由地嘆了口氣,或許是想留住往昔時光卻留不住的嘆息,或許是對腦海美好回憶的一種感嘆,或許是一種莫名生發的情愫而致,或許……我按下單曲循壞,一個人繼續獨享那情意濃濃的歌曲,一遍,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