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云: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治國是齊家的投射。
如果說治國是舞臺,齊家就是日常訓練。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齊家是排練,治國就是正式演出。
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走出來,走向社會,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從而去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
每個人都把在家庭里鍛煉出來的待人方式不自覺地投向社會。
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最核心系統,其它都是這個系統的延伸,在外的幾乎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源于在家中形成的思維模式。這叫做投射。是由核心系統所形成的思維模式(齊家)向延伸系統(治企、治國等)的投射。
如我與父親的關系,往往投射為我與領導、與國家、與權威、與人際關系、與事業、與男人的關系;我與母親的關系,往往投射為我與健康、與金錢、與女人、與職業等關系的投射。
中國社會是一個家文化的社會,家的觀念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更成為每一個典型中國人的心理基因,根植于內心深處。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在社會上表現出的種種習氣與素質,都可以從家說起,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關系,人際關系、事業關系、與財富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往往都來源于家庭關系的投射。
所有的人都來源于兩個人:父親和母親。
所有的人的問題,都離不開父親和母親的影響。
所有的人社會關系問題,都離不開與父親的關系、與母親的關系的影響。
所有的人對他人的態度,都離開不開對父母態度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是在家庭里開始不斷地練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對別人表達,而最直接的訓練對象首先就是父母,即使父母不在身邊,自己被寄托給爺爺奶奶照顧,父母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也從來沒有消失。他們對父母的態度,與父母的交流方式,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就是他們的人際關系的深層力量,他們在走出家庭后,必然地會投射到社會交往之中。
這就是投射,來自家庭的投射!也是由核心系統向更大系統的投射。
父是天,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的生命力源于父親。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事業、力量。
母是地,古人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的生產力源于母親。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財富、健康。母親意謂著創造、孕育、發生、增加。
作為兒子得不到父愛,與父親抗爭,你會發現他的事業、人際關系常常不順,他很容易憤怒,他的內心深處常常覺得很空,很弱,他的生命缺少能量,他總會不自覺地對抗領導,對抗所有比他強的人,他會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他會動不動不服氣那些比他強的人,但只是對他們發發牢騷,并沒有什么真正有價值的意見與建議,他會常常罵領導、罵國家,罵社會。他的婚姻關系中,他會漸漸地尋找一個女強人為妻,不管女強人妻子怎么對待他,他都會忍讓,他會顯得很窩囊。他在經濟上往往沒有妻子更能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
作為女兒如果與父親抗爭,對抗父親,她會漸漸地活成一個男人,會變得很有力量,在她的婚姻中,她將很難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因為對抗父親已進入她的淺意識,她會隨時對抗她的老公,她的老公會在婚后不久發現,自己娶回來的老婆有50%是個男人。
作為女兒,如果與父親關系太好,一直被父親溺愛著,成為父親的寶貝女兒,她會看不慣其他的男人,因為在她淺意識里,沒有哪個男人能比她的父親更優秀,因此她會很容易地不斷更換男友,會很容易早早地談戀愛,而且她常常很容易做小三,她很容易被成熟的男人吸引,因為她在尋找父親。
作為兒子得不到母愛,他會很容易早早地去談戀愛,而且還會走馬燈似的換女友,因為他在找母親,終于要結婚了,你會發現他的未婚妻要比他大個好幾歲。
作為兒子與母親抗爭,對抗,工作上也會付出代價,很努力卻總是收獲不大,他會活得很苦很累,金錢上總是存不住,即使他很會掙錢,但他存不住,他的錢來得快也會去得快。在自身健康問題上,他也會顯得容易生病,因為人是透過母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對抗母親,就是對抗自己,他會想著法地讓自己的身體出現問題,以此達到對抗母親的目的,尤其用“癮”的方式,來消耗自己的生命。
一個人核心系統(家)出了問題,在里面形成的種種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必然要投射到外在的工作系統、事業系統、交際系統,當然也要出問題。
所以,《大學》強調,治國必先齊其家:孝可事君,悌可事長,慈可使眾。“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堯舜仁,則天下從之仁;桀紂暴,則天下從之暴。一個人宜兄宜弟宜家人者,可以教國人,一個人在家庭里,無論是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兄為人弟,只要在家里守好自己的中道,值得他人效法,那么,他走向社會,社會值得別人學習、效法,他就有資格統領他人。
人人講規則,人人合其德,那么家齊、國治、天下平。儒家強調“以德治國”,但不要忘記了前提,那就是規則,人人要合道,要上道,要遵守中庸之道的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