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如今的90后、00后都以個性獨立標榜自己,當然這也免不了社會發展的導向,于是在家從父難,因為父親是自己的親人,不怕得罪,不怕傷害,在父親面前,我們更多的是想做什么基本上都可以做,更有一些孩子,養成特殊的性格,或驕縱,或蠻橫,或特例,于是從“在家從父”變成了“在家任我行”的格局;出嫁從夫,嫁人了,事事當以丈夫為先,若小女子心里所愿是嫁入豪門,最終實現了夢想,結局依舊是出嫁從夫了,當然也免不了那些格外“孝順”的孩子,會憐惜親身父母的辛勞,于是時不時地給家里帶些東西回去;夫死從子,這里就不加概述了。
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還是如今的“在家任我行,出嫁夫為先,婆家是天”,出嫁了的女子一般有兩個家庭,若是再加上自己的小家庭,這就變成三個家庭了,如果處理不好幾個家庭之間的關系,或有任一偏袒,那么婚姻岌岌可危已。
很多年前的老片了《妻大姐》,講述的是秋月為了給父親治病,嫁給了一個只有八歲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處處透露出交易的婚姻里,如今在我看來,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家,她孝順,唯父是從,出嫁了,真的是唯夫是從。婆家對她有些地方太過苛刻,她更多的是忍耐,或許覺得自己是帶著目的來的,所以沒有足夠底氣,也或許是天性如此。我依稀還記得有一個場景是,她父親死了,婆家不允許她回去吊喪。她勤勞、善良、淳樸,但是卻被束縛了思想。
當然這也不可避免地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我自己也不否認,站在我今天的角度來看,確實是覺得她活得太窩囊了,若我在那個時候,我定然還做不到忍氣吞聲許多年。
但是在如今這個各種自由,例如言論自由、人生自由、財富自由……的時代里,這樣的人依舊存在,她們在婆家也是沒有話語權的。
嫁人了,多了一份責任,應該也多了一份關懷,若是事事都小心翼翼,那這樣的家庭還能稱為一個家庭嗎。在婚姻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接受到的任何待遇都是你自己給的,若自己能及時勇敢地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合理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做到為人思考,為己思考,或許會收獲不一樣的結果,否則長期下去,你看到的不是婚姻,而是牢房。
我姐在對待雙方家庭方面著實是讓我佩服。
記得有一次,我姐兩人吵架了,姐一生氣,把婆家的一些好東西都陸陸續續地帶回來,我媽問為什么,她說不拿白不拿,我媽當時覺得真是小孩子行為,給我姐說:你以后要在那里生活一輩子,那里就好像我們把你養大一樣的,你不把那里當成你的家,難道當成一個客棧嗎,要在一個不屬于你的地方生活一輩子,你安心嗎……
估計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姐開始認真地對待兩個家庭。
在我姐結婚后的第一個春節里,我問她。你會為你老公拿鞋子嗎,會為你老公做飯嗎,會為你老公……
我姐告訴我,她并不會專門去做這些,只是看情況,畢竟他自己也是獨立人。
那時候的我總覺得姐姐嫁人了就該還是自己家的,只是住到別人家去了,于是當姐姐買三個手鐲的時候,給我、我媽、她婆婆一人一個的時候,我就表示有點兒不開心了,覺得不該花那么多錢去給她婆婆買;
我姐每次回家過年時候,總會給雙方的爸爸都買一條煙,給雙方的母親買衣服,價格不菲,年輕的我總是會給姐姐說:買個便宜的意思意思就行了,我姐總是會語重心長地給我說:你以后不要這樣,這樣不好,把雙方都要當成自己的父母,若哪方家庭不如另一方,適當地照顧是可以的……
出去游玩的時候,這次若是娘家父母去了,下次婆婆和公公也得去,而且價格和地方都要差不多……
看清自己的責任,明白人生結婚的意義,那么一些亙古難題,例如婆媳問題至少會少很多。
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個責任在逐漸增多的過程,在履行責任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有所偏向,遇到這種情況,多想想,或許會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最后給大家介紹一個來自網上的小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