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木梁魚? 圖/ 網絡
-01-
《后來的我們》前兩天上映了,伴隨著所有人對劉若英這部電影處女作的期待,從前期的輿論宣傳到各地的路演,這部以青春愛情為主線的電影似乎從沒有上映就時讓人對它滿懷期望。
前天,我特意趕了個下班的晚高峰,跟十一點先生約了這場電影。
不知是否因為電影院環境的嘈雜,后排座位上的小朋友時不時地鬧騰,導致我這場電影看得很急躁,原本一場能讓人安安靜靜看完的愛情電影,被我抱著無聊、悶躁、唏噓不已的情緒從頭坐到尾,不良的觀影體驗本來沒有讓我想動手寫點影評的欲望,但是來自觀影前我對電影的期待和觀影后確實降分的感受,我還是決定寫下它。
不管是你是否在五一期間已經看過它,還是正準備買票去看它,從本質上我們都希望電影是能帶給人愉悅體驗并有所思考的傳播介質,而《后來的我們》除了在宣傳上的造勢之外,無論是在情節、電影結構、亦或是整個的電影基調,都隱隱約讓人產生失望感。
據說電影上映的第二天,網上在流傳《后來的我們》廣告商“貓眼電影”大肆刷票的行為。
后來整個事件不了了之,人們也總是選擇性地遺忘某些事,好像是在主觀上為這部“其實并沒有什么內容”的電影自動屏蔽一些不良的信息參考。
“反正都是愛情類文藝電影,就隨便看一看,好歹是劉若英第一次執導的電影,沖著那首火了幾十年的《后來》,也值得去看一下。”
相比大多數人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走近的電影院,反正旁邊有人陪著消耗,算是對無聊假期的一個“有意義”填充了。
過往我們總是被電影這個極具文化價值的名詞所感染著,認為一部電影能講完十年或是更長時間段的故事,那一定蘊含了極其巨大的能量,包括導演的,男女主角的,和各種特意安排的場景環境以及道具服裝上。
但就具體到《后來的我們》這部電影上,我能給出的最大的褒獎就是它極好地迎合了“五一假期”的宣傳噱頭,不斷地造勢賦能,使得“前任”又一次在電影了被“炒了一把”。
你們看,無論何時,“前任”永遠都在,要么就是在現時中陰魂不散,要么就是在電影里瘋狂被消費。
-02-
《后來的我們》點映結束的時候,一首被上萬人合唱的《后來》MV在大屏幕上播放著,所謂的“致敬愛情”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脆弱神經。
我看了這支MV,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這個MV里的上萬人在謳歌電影,他們只是在致敬劉若英以及劉若英這個人設個他們過往若干年帶去的情懷和感動。
撇開電影不談,劉若英終于在17年后把《后來》排成了《后來的我們》,并把電影的整個基調定義成了“后來的我們,沒有了后來”。
光是聽上去就很合現在年輕人動不動就感嘆一下青春的胃口,反正我看完,沒有絲毫的悸動甚至還有點想笑。
《后來的我們》是承載著導演劉若英整個青春時代的縮影,她也的確是抱著最大的真誠,把這電影作為許多年來喜歡她的粉絲或者是她自己一路走來的回饋。
看完電影后,我也在找了些影評來看,除了大多數人一擁而上的在拿“青春”、“愛情”、“遺憾”做文章瘋狂的刷屏以外,我看到了《人物》做出的一篇不太一樣的影評。
《人物》對《后來的我們》作出的評價是,“十足真誠,也十足平庸”,這與我在上面提到的是一樣的,在電影里我們的確能看到導演的用心,帶著整個團隊去到零下30幾度的地方取景,就是影片一開始男女主角趕春運回老家過年的那列火車,因極端天氣不得不停止運行,林見清和方小曉趴在車窗前看到的那片景色。
雪地、活蹦亂跳的小鹿,和冬日陽光下眼前的那張臉。
-03-
劉若英在營造電影氣氛上還是很有感覺的,例如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電影結構的設計,一邊是男女主角轟轟烈烈的青春愛情故事的行進,另一邊卻是時隔多年后兩人在飛機上偶遇,又是因為同樣的原因飛機停飛,而男女主角卻因此在酒店房間熱聊,還差點舊情復發的結構設計。
劉若英還特地把見清和小曉重逢的情節用了大量的黑白色作為基調和鋪墊。
其實我看起來還挺壓抑的,不是因為這個色調,而是兩個多年前的戀人再度重逢時,坐在酒店的床上,喝著酒在回憶過去的大段情節,實在是讓人不禁產生刻意的感覺。
“前任”在這部電影被劉若英賦予的情調不同于年前那部大火的電影《再見前任3》,如果說后者純粹是在嘲諷前任這個角色或者是摻雜著笑料的渲染的話,那在《后來》里,前任卻是被導演經過精心的處理給放大了。
林見清如果沒有小曉這個“偉大的前任”就不會有后來在游戲上的巨大成功,小曉如果沒有林見清這個前任的話,后來再相遇時,她也不會發現其實自己一直都在愛著見清。
聽上去其實是很狗血的愛情案例,劉若英在講述故事的造詣上可見一斑。
慣有的青春文藝片的講述方法和電影里幾乎每一幀都近乎精美的畫面感,在我看來將會促使《后來的我們》這部打著青春名義的電影走不長遠。
好的電影是能人不斷地反復去回味的,但是我看完電影后,留在腦海中的卻只有影院后排座位上一直不斷在鬧騰的小男孩。
家長帶小朋友來看《后來的我們》,到底是咋想的呢?
我也真是挺好奇的。
-04-
昨天我還特意問了我的幾個朋友,問起他們看完電影的感受的時候,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不少人跟我的感受非常一致。
朋友A說:“一開始就是沖著劉若英去的,畢竟喜歡了那么多年的奶茶,電影處女作還是要去支持一下的。什么,你問我電影好不好看?喂,同學,你怕不是在搞笑吧......怎么說呢,這部電影還真談不上好不好看,應該是那種有部分人非常癡迷,有部分人特別無感的類型。”
朋友B說:“我覺得還行啊,我們不要對一個第一次做電影的歌手這么嚴格,我感覺整體看起來沒毛病,除了中間我睡過去好幾次,沒辦法,女朋友非要去看,我只能在旁邊陪睡咯。”
恩,這位仁兄的女朋友說的大概就是那一批非常癡迷這種類型電影的觀眾了。
來自朋友C對電影的評價,是讓我覺得最為中肯的。
朋友C說:“從電影敘述的層次來說,還是差了點火候,因為整體看上去就是很平很平的,無非就是男女主角從陌生到熟悉到相愛到熱戀到分手,最后又莫名其妙地重逢,然后感嘆一下過去的時光。故事很俗套,除了演員的演技在線以外,整個電影能看到的就是劉若英個人賦予電影的能量和十足的誠意了,還有種看上去是加長版的MV既視感。”
雖說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究其一點來看,《后來的我們》仍舊沒能免俗。
-05-
就像《人物》公眾號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一樣——
影迷圈子里有句話:愛上電影的時候,它已經死去很久了。一切經不起咂摸,越咂摸越是傷心,肆意抒情或許能制造出短暫的歡愉,制造出廉價的眼淚,但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制造出千篇一律的刻意,制造出傳染病一般的蒼白和淺薄。
一開始看《人物》的這篇影評時,我還沒想去看《后來的我們》,但是看著這篇文風如此清新脫俗的電影影評,我愣是抱著“踩雷”的心態去電影院看了。
我把《人物》影評的話翻譯一下,就是很無趣、很無聊,摻雜一點刻意而為之的笑點和做作,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時常,還是很無聊加上極度地無趣。
撇開愛情線,電影里的林父(田壯壯飾演)還是讓我挺驚喜的。
尤其是最后,小曉讀到了林父留給她的信的時候,有那么一瞬間,我被這個老父親給感動到了。
信中說,見清最后帶著懷孕的妻子回老家,林父在車站說的那句“小曉回來了?”的場景,其實林父知道那個女子不是小曉,但他還是問了這么一句話,他想念小曉,卻比見清看的開。
“緣分這件事情,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
說實話我對這部電影所有的好感全部都來自于這個做的一手好菜的老父親。
明白、通透、不刻意。
這大概也是這部電影的那句solgan說的,“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之所以能抓住人心的原因所在了。
后來的我們,沒有了后來,這句話可能也要變成一批00后新的QQ簽名了吧。
希望我們永遠對電影都能抱有期待,并且不要把這滿滿的期待一點一點地耗在了這種毫無營養的類型片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