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美在有黑有白,忽明忽暗。
只要我活得是我。
-01-
最近讀汪曾祺的《受戒》。
寫小和尚談戀愛,你看合適嗎?
我覺得挺合適。
男主人公小明子,被當和尚的舅舅帶到荸薺庵學當和尚。
去荸薺庵的路上,要過河。
可別小看過河,古往今來,多少故事就是過河過出來的。
要不潘長江能唱:“哥哥面前一條彎彎地河,妹妹面前唱著一支甜甜的歌。”
小英子是船家的女兒,眼睛黑白分明,“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還有一把好頭發;愛說話,一天到晚咭咭呱呱像只喜鵲。
做和尚以后,小明子經常跑到小英子家里玩耍,幫她牽牛“打汪”。
晚上呢,就一起看場,聽青蛙打鼓,聽蚯蚓唱歌。
小英子活潑調皮,在田里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看著小英子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的一串小小的腳印。
心慌了。
這份心慌呀,不是別的。
是三分情動,是十分忐忑。
再后來,小英子劃船送明子去受戒。
在船上,小英子問了明子許多話。
譬如: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小明子瞪大眼睛說了聲“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要!”。
汪曾祺寫《受戒》時,重讀了沈從文的小說,沈從文筆下的農村少女是他非常喜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邊城》里的“翠翠”。
于是,他便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翠翠”。
同讀過兩篇小說的人,可以看出兩個農村少女的許多共同點。
眼睛一樣清亮,一樣活潑俏皮,一樣勇敢坦蕩。
但與《受戒》中的小明子和小英子相比,《邊城》里的翠翠和二儺要克制的多,正是如此,也導致了邊城的故事中,有情人難成眷屬。
-02-
汪曾祺先生雖然給小說取名受戒,主題卻是破戒。
在荸薺庵,和尚可以殺豬、喝酒、娶妻甚至通奸,明明描述的是佛門生活,卻處處充滿塵世的氣息。
有評論家稱明子受戒完兩人將船劃進密密的蘆葦蕩這一情節別致且大膽。
“使小說對充滿虛偽的神的世界的否定達到十分精彩的境地”。
在人們普遍的意識中,和尚就應該是斷絕情愛的,他們自律、克己、苦修,喝酒吃肉是破戒、違背信仰,然而汪曾祺寫完《受戒》后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看完《受戒》的人,沒法承認它不美,不健康。
因為人性向來如此,有時明媚,有時晦暗,有時克制,有時放蕩形骸。
這種人性的釋放,甚至和尚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甚至他們出格太多,我們卻感到有勁、爽快。
正是因為小說建立在健康的人性上,才能讓我們猶如醍醐灌頂。
世俗的煙火氣并不是翟墨,而是人生本應有的樣子。
無論是狗血情節,還是平淡度日,無論是斯文示人還是撒潑賭咒,活著就是一種經歷和體驗,酸辣苦辣咸,缺少一味都不得勁。
人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帶領我們去體驗這一切。
-03-
常言道:“成年的悲痛,是不動聲色的。”
現代人擅長壓抑自己。
電影《生吃》中,女主賈斯汀的家庭崇尚素食主義,他們嚴格遵守關于食物的一切戒律,從不破戒。
后來,她進入獸醫學校學習,卻受到老生的各種霸凌,學校森嚴的等級制度讓她更加喘不過氣,女主和姐姐都沒能抑制住品嘗葷腥的欲望。
沖破戒律的快感,甚至促使姐姐最終走上殺人吃肉的道路。
被壓抑的人性并不會消失,紛雜的情緒,想要釋放的欲望,只會慢慢積累。
直到有一天積累得太滿,撕開一道口子。
這道口子并不滿足,它慢慢的擴大,直到將人撕裂開來,重生或者滅亡,只在一念之間。
太過追求完美的人,可能會變成徒有表面功夫,卻內心空虛的人。告子有言:食色性也。這是古代先賢對人的天性的一種尊重。人有七情六欲是一件正常的事,而大多數人又是普通人,沒有高覺悟,沒有高情商。
人生無疑是一場修煉,每個人的進度參差不齊。
落后的人不必氣餒,慢中觀景,更美;
領先的人無需得意,快中慎獨,更穩。
相同的是,在這場修煉中,我們都會“為情所困”,甚至“為情犯錯”。
然而重要的是:
永遠不要害怕自己的陰暗面。
我們喜歡一切美的事物,但陰翳之處也有其美。
一棵大樹上被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灰的黑的,更能襯托出那些深深淺淺的、充滿生機的綠。
人性之美,美就美在有黑有白,忽明忽暗。
只要你活得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