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朋友圈10天。偶爾還是會想起它,偶爾還是會因為工作、因為某種情緒,去翻看個別人的內容。都還在自己能容忍的正常程度里。
停用朋友圈,實在是因為太習慣性的去刷朋友圈了,好似能了解所有人的動態,但淺交往的還是淺交往,沒有說因為一個人每發一條朋友圈我都點了贊,我們就因此能從互相知道名字的泛泛之交就成知交。
人的交往價值肯定在于深交,而朋友圈除了自以為是的以為我了解你所有的近況之外,缺乏深度溝通的氛圍。
一方面朋友圈信息的價值度不高,一方面個人的碎片時間都被碎片信息充塞,生活質量不高,同時因為一月份過度的思慮和自我消耗,特別沒有神氣。看到有人說“你的生活與我無關,我的生活關你屁事”,突然一抒胸臆。索性就啟動“停用朋友圈”功能。
當然,短短10天,這個舉動并沒有讓我的生活發生多大不一樣,但變化還是有的:
1、更認真的過自己的生活。以前做一件事情,一邊做一邊會想著發一條怎樣的朋友圈,而忽略的經驗事情本身。這段事情沒地方“炫”,因此比以前更認真的去經歷,還想著把日記再記起來。
2、不是每個人的日常我都要參與。這10天,我似乎沒有因為停用朋友圈而錯過天下多少大事、或者影響與人的交往、或者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因為職業緣故,與人聊天溝通還是要多了解別人的生活、性格、關注點會比較好些。似乎偶爾給別人點個贊,也能告訴別人“I agree with you”達成某種認同與關注。但這種認同和關注是有捷徑和手段的,完全可以在需求集中的當下去了解,特別的關注對整體了解更高效。
3、沒有哪項工作是需要發到朋友圈去向同事領導證明這是我做的。因為職業緣故(again),時常會把自己參與的項目、工作的一些成果展示發到朋友圈中,即使是一些可能連自己也不愿多看的內容。說好聽點是為了向朋友圈中的媒體朋友傳遞公司形象,當然,這個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內心坦白一點,有時候也是為了提醒領導這內容是我做的,或者我做了這個內容就發朋友圈。這種行為是可悲的。真的要傳遞品牌形象,其實同樣有很多精準的途徑,因為本身我們也有自己的媒體群,完全可以再那里溝通,應該更能產生能效和進一步傳播效果。
4、看完兩本書,開了一本的頭,遇事冷靜,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慢下來有節奏的去完成。從一個空想家+執行者,逐漸讓自己變為思考者+行動派。
生活不易,但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改變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