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的路上一想起,晚上寫寫火鍋吧,瞬間腦海中就飄過一句話:“在吃貨的路上越走越遠!”
也真是,對美食毫無抵抗力!
火鍋也算是美食吧,盡管它比起造型精美的盤中食物差了很遠,但它那種在火的不斷加熱下,不停翻滾的湯料,以及由此而升騰起的煙霧繚繞,給人一種視覺的盛宴,若是紅油的鍋底更是令人興奮和刺激。
一說起火鍋,最先想到的是重慶四川一代的麻辣火鍋,其特色也是麻辣鮮香,令人垂涎欲滴,也是我們這里一般意義上的火鍋。
火鍋還是應該吃辣的,吃火鍋無辣不歡,若是素煮,又沒有辣的醬料的烘托,這火鍋就失了味道,失了意義,所以很多人吃火鍋即使接受不了麻辣,也是來個微辣的鍋的。
當然老北京涮鍋的清湯銅鍋,強調羊肉的原汁原味,是另一種吃法了,它的這種吃法總是讓我想起大草原,草原上碧草連天,牛羊遍地,新殺的羔羊,帶著血絲,片了一片,給鍋中一扔,滾燙的水翻上兩滾,羊肉就熟了,吃到嘴里那叫一個鮮,這是我理解的原汁原味、清湯素煮的概念,可惜很少能嘗到這種吃法啦。
我所在的城市最有名的火鍋當屬“巴奴”,人氣最高又獨占市場,我有兩個朋友最喜歡,并且是秉承“吃火鍋當去吃巴奴”。
阿杰每次去巴奴喜歡點一道腦花,這東西看著嚇人,煮起來成了一塊一塊的,吃到嘴里是軟的,味道是很不錯的,我起初不敢嘗試,但吃過之后就把它列入必點的菜名了。
和木子為數不多的幾次見面,次次吃飯他都選巴奴,唯一一次,節假日,巴奴人多的排了長隊,實在不想排隊就退而求其次去了馬路對面的火鍋店,什么名字已經忘了,只記得,吃過之后,木子說了句“還是巴奴的好吃”。
巴奴的菌湯確實是不錯的,服務態度也足夠好,這是個越來越現代化的時代,現代化的進程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表現在精神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的需求,服務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體驗,當然同等條件下,每個人都愿意選擇那個體驗好的。
只是不知道我是對它湯料中的那一味過敏,每每吃過的第二日都會滑腸,雖不嚴重,但總會發生,便去的少了。
單位對面新開了一家,聽說不錯便去嘗了,醬料、環境還行,點了個清一色,菌湯、骨湯、麻辣湯,菌湯味道比巴奴次之,骨湯還行,清一色的麻辣湯不夠麻,比起我與阿杰最喜歡的那個清一色的烤魚麻辣度差了很遠;有些菜品的新鮮度不佳,魚豆腐有一股怪味,總的來說,有待提高。
平原路上有家伊盛齋銅鍋,去過幾次,的確是清湯,但羊肉首推,一筐一筐的,很是過癮,令人印象深刻。
鐵西有家小火鍋,我與木子偶然經過吃了一次,是那種一個一個的小酒精爐,自選菜品,關鍵是味道超贊,皮渣好吃,這在別處是沒有,老板娘是個爽快人,賬算的那叫一個麻溜。與木子吃過之后,一直念念不忘,還特意又去了一次。
現在火鍋的種類越來越多了,其實是個好事,食物嘛,就應該變化多端的,多嘗嘗,才能找到喜歡的那個口味。
火鍋,隔一段時間不吃是會念念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