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電影院看了《尋夢環游記》。我覺得這是近幾年皮克斯最好的動畫電影,怪不得豆瓣打了9.2高分。去之前朋友叮囑我讓我備好紙巾(雖然我沒哭),特別感動,適合冬天看,暖煦煦的。
在墨西哥這個充滿音樂的城市,唯獨有一家人十分憎惡音樂,而家里的小男孩米格卻天生熱愛音樂,一心想成為未來歌神,遭到了全家人的打擊和反對。為什么這個家庭如此“奇葩”?原來,米格的曾曾祖父年輕時為了追尋音樂夢想拋棄了家人,從此懷恨在心的曾曾祖母便定下了一個“詛咒”:這個家族的后代不準碰音樂。但叛逆的小男孩怎會就此收手?在墨西哥亡靈節(類似“鬼節”“萬圣節”),他無意間穿越到了死后的世界,見到了逝去的家人們,包括那個神秘的“曾曾祖父”……不再劇透,就此打住。
一開始寫這篇觀后感,我想到的話題是“家人不支持的夢想,該不該繼續?”浮現在腦海里的是我媽反對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天天嘮叨讓我留在家里考公務員的場景。但是仔細想想,電影其實并沒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家人或是夢想,只是把這兩種方向的利弊擺在你眼前。當然,最好的結果是擁有被家人支持的夢想,這也是電影最后圓滿的結局。
雖然是“尋夢環游記”(講真,覺得這個譯名很爛,可能為了呼應“飛屋環游記”吧),除了“夢想”,最戳中我的部分是對“死亡”的描述。影片里的“亡靈節”,是現實里真實存在的:每年亡靈節,墨西哥人都會祭奠逝去的親友。我們誰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怎樣。從一些宗教的描述里,聽說過天堂的美好和地獄的殘忍。影片里的“亡靈世界”,燈光酒色紅綠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它其實與活人世界毫無二致,有家庭、朋友、寵物,有警察、服務人員,有上流社會和底層人民的階級區分。
妙就妙在,影片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在亡靈節那一天,只要在活人世界有人供奉逝者照片,逝者就可以通過一座橋從亡靈世界來到現實世界去和親人團聚(雖然親人看不到他們)。米格的曾曾祖父因為年輕時的“錯誤”惹怒了家人,沒人供奉他的照片,沒法過橋。他一次次喬裝打扮“處心積慮”,就是為了前往活人世界見到心心念念的小女兒COCO(米格的曾祖母)。這種血濃于水的牽絆,從來不會因為生死的界限分割。
為什么米格的曾曾祖父這么著急看到他的小女兒呢?在亡靈世界,如果被生前的親人遺忘,你就會永遠消失,灰飛煙滅,這就是終極死亡,比肉身的死亡還要恐怖。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段話: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人記得你。COCO年事已高,記憶力逐漸衰退,如果她忘記了自己的爸爸,那么米格的曾曾祖父將永遠消失,無論生死,再也無法見面。努力回到活人世界與親人團聚,這促成了影片的一大淚點。
我們總是忌諱談論死亡,老一輩人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吉利”的話題。但無論你是什么身份,總會有死亡的一天,誰都逃脫不了。我很喜歡一本兒童小說《天藍色的彼岸》,講的是死后的小孩子在前往天堂前要求回到人間,彌補過往的錯誤。它教會我們珍惜太陽下山前的每一天,不要帶著遺憾離開。米格的曾曾祖父離開人世時是有遺憾的,他死前沒有見到自己的家人,但亦有死后世界里與愛人的重逢,亡靈節當天前往活人世界探親的權利。電影里的設定是這樣,活在現實世界的我們呢?是否存在一個死后的世界,讓我們再見到自己牽掛的人呢?這一點誰都不清楚。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無論是甜蜜或是悲傷,都構成我們活著的意義。我現在還做不到開悟,做不到不執著于外物的灑脫,仍然會因為分離而難過,因為失去而痛苦。面對親人的死亡,像莊子“鼓盆而歌”的境地,估計也只有少許人能做到。我相信前世來生,相信生命的輪回,所以我并不怕死。自己經歷過幾次“瀕死體驗”,看過《挑戰通靈者》,知道死后親人的靈魂一直在我們身邊庇佑,就覺得很溫暖。當死亡將親人帶走,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活在記憶里,這便是永生。故人雖不在,但總有美好回憶是穿越生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