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得到專欄《超級個體》破了4萬人,我心算一下,大概用了5個月。
普通人可能關心這又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案例,而我在想,為什么古典的《超級個體》這么受歡迎?
我覺得這就是我和他最大的差距——他有提煉概念的能力。
當年他寫《拆掉思維里的墻》,他把“墻”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后來他出《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可能”兩個字也是蠱惑人心的。與之對比的是我寫給大學生的書,且不說內容寫不過古典,就是書名《不要等到畢業以后》,我的書名就不如他的書名形象有光彩。
再說古典做的工作方向,叫“職業生涯規劃”,加上了“生涯”兩個字,職業規劃就開始閃閃發光,大家都想找到自己生涯里面的高度、寬度、長度和溫度。
而我做的工作方向,叫“PPT”,加上了“秋葉”兩個字,“PPT”還是PPT,群眾要的還是如何下載到免費模板。
2016年中,秦陽和我的新書《如何打造超級IP》出版,我們談的“超級IP”,按我理解,其實和古典提出來的“超級個體”含義是很接近的。
結果是很多人問我們什么是IP?等古典的“超級個體”一出來,不用解釋,大家都懂,但是此“個體”又不是彼“個體”,古典為“個體”賦予了新的內涵。
好的概念,能準確抓住一代人的敏感之處。
這種概念定義能力,我缺,我服。
2
坦率說,古典的《超級個體》出來是有爭議的。
爭議的點無非就是說普通人到底能不能成為超級個體?古典是不是在給別人灌心靈雞湯?
我說過:
所謂雞湯,是只給你方向,而不給你方法的內容;是只給你希望,而不指出坑在哪里。
按這個定義,古典的《超級個體》不像雞湯,那為什么還是會有非議?
我覺得很大一個誤會是——很多人以為超級個體是一個人。
古典自己也說:
超級個體他們應該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理解科技又深具人性,精鉆一門又有通識,與組織緊密合作又不失獨立;他們是一群自主,自驅也自我成就,成功又幸福的人。在他們身上,做自己不僅是一種態度,更加是一種能力。這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超級個體。
古典的超級個體看起來更接近羅振宇當初講的“U盤式生存”,但我的理解是超級個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很多人把超級個體理解為一個人的奮斗,我認為這是對超級個體最大的誤解。
一個人自帶流量,又自帶產品,還自帶運營屬性,這樣的全才到哪里去找?
有人說秋葉大叔你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好吧,就算我是,成為一個我這樣的多面手容易,還是組建一個團隊打造一個品牌更容易?
再退一步,是我一個人做一個品牌靠譜,還是我組建一個團隊打造品牌更持久?
古典約我們在線下一起做《超級個體》講座,是想吸引企業的中高層來聽聽超級個體們的聲音,我相信很多企業主的想法是:
超級個體?做夢,你去做超級個體,我的公司怎么辦?
所以矛盾應該是:企業歡迎超級個體嗎?
似乎是不應該歡迎,但且慢,如果超級個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有明確目標,戰斗力爆棚的人呢?
更進一步,如果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標簽,這個標簽身份湊巧又可以歸宿企業所有,那么企業是歡迎還是抗拒超級個體團隊?
再進一步,如果一個企業擁有超級個體團隊,那么他的競爭對手會遇到怎樣的競爭壓力?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有點像給傳統企業主出難題,我從一個人孵化出一個團隊,我們整個團隊打造一個叫“秋葉PPT”的學習品牌,我們希望從個人品牌到團隊品牌,從團隊品牌到企業品牌。
也許在個人品牌階段,你們認為我是超級個體,但是到了團隊品牌階段,超級個體就不是一個人,未來到了企業品牌,也許我們的工作是讓超級個體就是這個企業,一個可以自我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企業。
這才是超級個體的歸宿吧。
但是這樣自帶創始人性格基因的超級個體,也許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更容易抓住一部分細分市場人群,引起追捧,最終逐步輻射到整個市場,拿下最大的份額,這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事實在,在內容創業領域,正在崛起的團隊似乎都圍繞著一個自帶流量的強人展開,這也給人一個新的思考,這是一個趨勢,還是在特定領域的一個現象?
不說淘寶大店上的網紅,就說手機這樣的傳統行業,今天已經變得一點也不傳統,他們的創始人變身IP,他們的廣告代言人選一線明星,實體經濟 + IP代言 + 互聯網新媒體,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
3
在內容創業領域,成為超級個體似乎也有不同的可能。
我并不認為我是超級個體,我認為我在努力成為超級個體的路上。
我覺得我的模式先是產品人,我最初的成功是寫出了暢銷書《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然后才帶動了我的內訓(還是產品),我的微博,然后是微信,然后滾動發展出更多圖書和在線課程(又是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業務越來越多,又逐步建立了運營團隊。
這個過程今天還是在往復循環,永無止境在改善。
我覺得新精英古典、行動派總監彭小六,也大致是這樣的路線。
而像微信大號剽悍一只貓(貓叔)反而是先做大了自己的微信號,成為媒體人,再開始搭建運營團隊,然后逐步孵化自己的產品(訓練營),這又是一條路。類似的包括職場充電寶、選擇自己這樣先做大公號,然后孵化產品的團隊。
而BetterMe城市大本營創始人陳慧敏,是做大了社群,構建了運營團隊,逐步做大了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同時發展媒體能量和產品能量,也在構建超級個體的路上,類似的我覺得行動派也算。
當然也有平衡派,比如教主蕭秋水,自帶流量,自帶產品,自帶運營,一人三藝,小而美的模式也玩得開心。
成長路徑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問題是你是否還不了解這個時代的新趨勢,新現象,新玩法?
知道如何成為超級個體并不等于你就要去做超級個體,但是至少你可以評估,你是適合鏈接他們,還是成為他們,又或者是從他們的路徑中收獲自己的事業靈感。
4
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超級個體,那么普通人為何要關注超級個體?
在3月16日《超級個體》專欄文章21-4《該怎樣學習一個專欄?寫在超級個體破四萬》中古典老師說:一個人要快速地成長,最關鍵的就是方向感和方法論。“方向感”來自開眼界,對自己的了解;“方法論”則是每個領域的更好方法,少走彎路。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但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同意好的努力是需要方法論的指導,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方法論,對于知識學習者,也許超級個體的方法論會給你最多的啟發。
我和古典得到團隊都有溝通,她們告訴我——古典想讓《超級個體》成為得到上一個可以深度學習的專欄,通過古典聲情并茂的聲音演繹,精要的文字筆記,再配以精心設計的成長工具卡,系統性得幫助一個普通人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這樣說來,得到的野心就不是做一個專欄,而是開設一門課程,一門幫助普通人緩解知識焦慮,持續成長的課程,這大概也就支持了3月8號羅振宇說內容創業無非是教育、出版和傳播三條路徑,他要走“教育+出版”的路徑。
古典的《超級個體》看起來是想通過展示超級個體們的成長路徑,慢慢衍生為超級個體成長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架構,最終成為羅胖期待的解決這一代人的學習與焦慮的方法論。
所以現在關注《超級個體》,還有了一個重大意義,我們將看到如何把一個領域知識專欄變成一門職場成長規劃課程的進化之旅,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作為同樣在“教育+出版”模式上走了三年的我,我要饒有興趣的觀察下去。
好的學習,永遠要先深入,再跳出,讓我們用不同的思維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多元。
來,一起圍觀,這一次,“羅胖+古典”的超級合體,到底會進化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