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愈之路:加行篇1 ??替代是促進有效改變的上策
蔡雪芳? 201906
子曰:人之品行與素養,不僅要聽其言,更主要是觀其行。聽其言,是因為言為心聲,希望他能明確內心的志向,明確表明內心的追求。觀其行,是因為行為主導,是行為積聚著人的內涵,體現著人的實力。由此,我們可以明晰,行動才是促成我們自我成長的真正力量。從中我們需要特別明了行動中采取的方略對成長有效性的真正支持。
這在蘇格拉底的經典教導中,有一個深受啟發的典故。當年,蘇格拉底帶領弟子漫游天南海北,有一回,他們來到一片曠野,只見曠野上雜草叢生,蘇格拉底借機考試,詢問眾弟子:你們說說如何能有效除去這些雜草?這些勤懇好學的弟子,他們出身于哲學系,突然被如此一問,深感意外,詫異他們這位一直探討人生奧秘的導師竟以如此現實的問題來作考題。于是他們靜心思索。之后,有學生回答,可以用鐮刀割,雜草長勢很快,但割過之后,可以有效一陣子;另有學生說,可以用鏟子除,如果想要克服雜草瘋長,可以用鏟子翻地除根;再有學生說,可以用碎石灰,如果真要徹底不讓其長,用碎石灰覆蓋可能有效;還有學生說,用火燒,這是快速除草的方法……過后,老師與弟子約定一年之后再聚。到一年后如約來到時,只見雜草叢生的這翻土地上已是一片綠油油的麥苗。最后師曰:要除去遍野瘋長的雜草,最上乘的辦法就是種上莊稼。要讓心靈免受紛繁莫測的干擾,最上乘的方法就是以至真至善的追求來導引。
落實到自我成長的道途上,我們極需要用好這一替代療法,以充實替代空虛,以有序替代混亂。因為耗散人的兩種心態一是空虛,二是混亂。
第一、以充實替代空虛。我們都有過體驗,即空虛的狀態遠比忙碌的狀態要勞累,雖然太過忙碌我們不倡導,如同一個琴弦,調太緊了,用力不小心就可能斷了。太松了,就根本彈不出動聽的樂音。不緊不松的節奏最能讓人感到從容舒適又能漸行成長。因此說,與空虛相對應的充實感是生活之必備元素。
第二、以有序替代混亂。心中的秩序感可以為我們帶來方向,帶來方法。行為的秩序性即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的秩序性即是我們的理想,任何成長都是基于此秩序性。就是說,有很多事情待做時,能主動地把這些事務加以排序,確立其順位,明白其本末,然后將其一一落到實處。比方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有三大成長任務,學科知識的領會、鞏固及整合;身體素質的關注、維護與提練;心理素養的訓練,包括與同學互助合作,對老師敬重配合,對集體付出關心等。這些成長元素需要加以認識、理清并有條理地去落實,有序就是明確各項內容又明白各項順位,以此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與投入。
空虛與混亂的心態對身心會構成嚴重制約,克服它、化解它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充實替代空虛,以有序替代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