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羅胖老師又火了一把,為啥呢?因為網上傳出來一篇文章,標題叫做《羅振宇的騙局》,我還沒有去看這篇文章,也不知道具體都寫了些什么。不過今早我在“簡書”這個軟件的首頁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反駁《羅振宇的騙局》這篇文章的。我看完了之后,也就對這件熱門事情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原來啊,有很多用戶在“羅輯思維”團隊開發的app,也就是我經常提到的“得到”app,上面消費了很多錢之后,本來他們是希望能夠得到很多知識的,卻發現很長時間過去了,他們的知識層次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提高,反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焦慮,于是,他們就開始懷疑羅輯思維團隊并沒有真正做好知識服務。
鑒于我自己并沒有深入了解這件事情的原委,因此,我在這里就不作更多的描述了,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網上搜一下。
我在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叫“進階之路|我與羅輯思維的兩年”。我在文章里面說了我在這兩年里的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羅輯思維”帶給我的。所以,你讀到這里,就應該知道我的立場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焦慮,比如說考試焦慮、工作焦慮等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與世界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親密,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種焦慮,那就是這些年很流行的知識焦慮。
你會在哪種情況下產生知識焦慮呢?你有知識焦慮嗎?
我是一個經常會產生知識焦慮的人。我最愛看的幾個節目是《羅輯思維》、《一站到底》和《最強大腦》,因為這幾個節目每次都能讓我獲得新的知識,讓我認識新的牛人。但是,在我沉浸于這種獲得新知的快感中的時候,我又不免會產生知識焦慮。沒辦法不產生這種焦慮啊,你看到,比你牛的人比你還要用功,這就是我產生焦慮的原因之一。那么另外一個原因也就順理成章了,就是我也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為了變得厲害,我還采取了一些措施呢。在我看《一站到底》的時候,我就用筆和紙把那些問題以及答案記錄下來,然后做成一本題庫,沒事的時候就去翻一翻。看過《最強大腦》之后呢,我也去買了兩本訓練記憶力的書籍進行練習,我還自學速算,平時也有去練習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看完《羅輯思維》呢,我又去下載很多書籍,實體書也買過幾本,然后就一本一本地看。你看,我不僅有想法,我還有行動。
不過我還是很焦慮,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快。讀書不夠快,寫文章不夠快,思維不夠快,認知迭代得不夠快······反正總是感覺自己進步得不夠快。
所以我就追求快。看書我想要快,我就去找了一些方法,還學習了很多讀書達人的速讀技巧。打字我想要快,我就去學習五筆。算數我想要快,我就去死磕《史豐收速算法》。你看,我為了追求快,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可是,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我雖然讀書速度可以變得比較快,可是我并沒有養成一個重復閱讀的習慣,往往一本書讀過就算了。其他的情況也很類似,我缺乏耐心去反復練習一項技能。這就導致,我雖然學了不少,但忘得也快,這反而增加了我的知識焦慮。
你看到了嗎,我的初衷是好的吧,我的行動力也還不賴吧,那為啥我還是沒能擺脫這種焦慮呢?因為我還缺乏耐心,這個問題就很致命啊。
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生活在叢林之中,過的都是與天斗、與地搏的原始生活,所有的食物都依靠打獵。打獵就意味著會有犧牲,那就體現出反饋的重要性了,一頭老虎來了,你知道打不過它,你就得在老虎發現你之前躲起來,只要你的腦回路慢上那么幾秒鐘,一旦被老虎發現,可能你就會成為虎口下的美味了。相反地,如果你遇到的是兔子呢,那你就要迅猛地對它進行攻擊,慢了的話,可能兔子就跑了。所以啊,你身體的反饋機制的強弱可是關系到你的生存,所以你就得優化它,使它更靈敏。
而如今呢,我們的外部環境沒有那么惡劣了,也就用不上那么靈敏的反饋機制了。但祖先們留下來的基因是不會改變得那么快的,所以我們就需要一個外部環境來時不時地觸發一下這套機制,所以我們就愛上了游戲,愛上了不斷體驗新鮮事物,因為這些能對我們產生刺激。
于是,也就不難理解人們總是喜新厭舊了,同樣也就能夠理解我的缺乏耐心了。鄭重提醒一下,上面那番話完全是我瞎掰的,里面的觀點我自己都覺得邏輯混亂,你看看就是了。
看了我自己的例子過后,你有沒有什么啟發呢?還是吳伯凡老師的那句話,好好利用資源,好好保持耐心,看似進步緩慢,其實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