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首先,大家不要被電影的名字嚇到了,《死亡詩社》并不是一部驚悚片。
它的本名是DEAD?POETS SOCIETY,香港的翻譯是《壯志驕陽》。
它和青春有關,和你的人生選擇有關。
現在正值畢業季,很多大學生朋友們(當然,還有一些已經參加了工作的朋友)都覺得無比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什么。
如果,你也是這個迷茫的群體之一,那么,我推薦你去看看這部電影。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一群普普通通的孩子,一間普普通通的學校。
老師上課的方式也很“普通”,比如:
在第一堂課把學生帶出教室;
讓大家把課本撕掉;
或者,和學生一起跳到講臺上。
總之,你所能想到的上課方式,他都不做。(就是這么任性~)
“??!我知道了。這是一部對傳統教育反抗的電影!”有朋友驚呼道。
雖然這樣的說法也沒錯,但我們不能就這樣概括了整部電影,因為它的價值,遠不止此。
它引導我們去自我思考;它帶領我們,傾聽自己的聲音。
02
在電影中,老師用了各種各樣奇怪的方法,其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讓孩子們跳出固化了的學習模式,轉而投向自己的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找到了自己所喜愛的事情,走上了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
然而還有那么一大部分人,卻在選擇的岔口,迷了路。
我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從小到大,我們擁有了很多的角色:
在父母面前,我們的角色是孩子;
在老師面前,我們的角色是學生;
在妻子的面前,我們又是丈夫;
還有同事、還有朋友、還有路人,還有好多好多……
復雜的社會關系帶給了我們各種各樣的角色,越長大,角色越多。
而角色意味著責任,越長大,責任越重。
于是,為了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或是為了其他各種各樣的目的,
我們扮演好了好子女;
我們扮演好了好學生;
我們扮演好了好丈夫、好同事、好朋友……
好多好多。
我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職責,我們認為似乎對得起自己了。
然而,我們卻始終覺得,少了點什么。
到底少了什么呢?
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可是,我們的心里面的確有什么在呼喚。
最后,《死亡詩社》給出了答案。
原來,我們忘記了最最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在你面前的,你自己。
03
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論意識或沒意識到。
小時候,我們都寫過一篇作文,叫《長大后的夢想》。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只記得了長大,忘掉了夢想。
你說,做人得現實,不是人人都是藝術家;
你說,你愛你的家人,你得對得起他們的期待。
的確,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難題,而且難以調和,讓人無奈。
我沒有辦法用置身事外的態度告訴你,做人一定要好好追尋自己的夢想,不要讓自己后悔。
因為我們要面對的現實,實在是太殘酷了。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被命運完全壓死?我們可以不可偶爾聽聽自己的聲音?
真正可怕的事情不是人死了,夢沒有實現;
真正可怕的事情是人死了,卻從沒有找到過自己的夢。
正視一下“我自己”這個角色吧,偶爾聽一聽自己的聲音。
不管現實把我打壓成了什么樣,不管我被迫做了多少的選擇,
只要我還能聽見自己的聲音,
只要我還有自己的想法,
我就是一個擁有著夢想的青年,
我的靈魂依然閃著光。
而這一點微光,將帶著我在現實的荊棘中,勇敢前行……
這樣,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大概才不會感嘆,白活了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