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峰 、李惠軍: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讀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為例
一、課題導入:
1、情節描述,引出問題。
公元前1046年1月初4拂曉,周武王率數萬人的“多國部隊”興兵伐紂。倉促中,商紂王拼湊了一支包括奴隸在內的“雜牌軍”在商都郊外的牧野倉促應戰。就在激戰的關鍵時刻,商軍中的奴隸突然臨陣倒戈,戰局頓時急轉直下。夕陽西下,絕望的紂王爬上鹿臺,回頭望了一眼那道如血的落日后,點燃身邊的干柴。一個近600年的商王朝連同它的末代君王,驟然消失在熊熊的烈焰中!
三千多年來,人們每每談及此事,似乎有一個鐵定的共識,那就是,商亡于暴政。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一個遠在岐山腳下、周原之地的蠻荒小國,何以能夠聯合起本屬于商朝的八大方國共同伐紂呢?商王室與各方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其中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2、反顧歷史,釋惑解疑。
(引導學生解釋課件,回顧殷商時代國家形態和政治體制,師生獲得新的共識)顯然,這種松散獨立、離心離德、依靠武力維系的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制度隱患,也注定了殷商滅國的初始宿命,暴政只不過讓這一天早日來臨罷了。
二、課題展開:
01
[環節一]從“武王克殷”到“天下初定”
1、艱難抉擇、因勢而動。
硝煙未盡,武王便急召太公、召公和周公入宮問策。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殷商的遺老遺少。“愛屋及烏”的典故最早見于《尚書·大傳》。這里記載了當時武王的問策細節。面對武王的困惑和提問,三位大臣提出了各自的對策:
●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惡其人者,惡其余 。咸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召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貴族有過,在紂一人。”
【史料運用解析】
引入《尚書》關于周武王問政的記載,使學生了解在西周建立之初,要解決許多遺留問題。從材料記載中,學生憑借自身的常識,很容易得出召公的對策是相對合理一些。然而,歷史事實卻并非如此,周武王最終選擇的卻是周公的看似“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這種看似松散的管理方式,其實恰恰是當時社會現實所必需的。
這則史料的運用,突破了學生已有的常識判斷,從而引發他們的探究興趣,通過教師引導性的分析,學生對周武王的政治抉擇有“頓悟”之感:
1、作為與原殷商其他方國地位同等的方國之一,他是無法任意對其他方國發號施令的;
2、周公的“無為而治”更適合西周立國之初的穩定社會的需要。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材料,從材料中獲得三位大臣的主張,導出課件所示的結論)當然,周武王關注的遠非處置殷商遺民。還有離心傾向極強的方國問題和蠻夷問題等。同學們,你認為當時周武王最有可能接受誰的建議?為什么?
預設答案1:同意姜太公意見,避免養虎為患。如果武王不采取堅決的措施,他們也會像反叛商朝一樣會反叛周朝。
預設答案2:同意召公意見,區別對待,即防止叛亂,又不濫殺無辜。
引導學生認識:歷史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周武王恰恰采納了周公的意見。武王到底為什么會選擇周公的意見,我們查不到相關的史料證明。但是,細細考察當時的局勢,我們又可以作出下面的一些推測。首先,強行剪除,勢必造成新生政權與各種勢力的直接對立;其次,原來的方國長期松散獨立,歷史的慣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容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勢力成為高高在上的主宰。目光敏銳的周武王當然知道商朝體制的弊端,何曾不想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在“人心渙散、天下未定”的現實面前,他更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頭等大事是穩定時局、收攏人心。所以,他不得不采納了周公建議。
2、順勢而為、武王初封。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分封時:
●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
● 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
——《史記·周本紀》
【史料運用解析】
通過《史記·周本紀》所記載的武王分封的具體內容分析,學生能夠初步知道武王分封的對象和方式:
1、對于殷人的后裔,由紂王之子繼續統領,同時派三個兄弟來進行監控;
2、對于原來的殷商方國則采取“褒封”方式,讓其繼續按原來的方式存在;
3、對于新征服的地區,派功臣及親戚以武力防衛。
從材料分析中使學生明白,西周立國之初的分封只是權宜之策,并未進行有效的“集權式”的管轄,而且分封的主體也不明確,控制手段顯然也顯得過于寬容。這段史料既體現了西周當時所面臨的問題的錯綜復雜,所能夠選擇的治國方略十分有限,正好呼應了前面“武王問策”后的政策選擇,同時,也為后面的“三監叛亂”埋下伏筆。
請大家仔細閱讀材料,看看周武王是怎樣解決殷民、方國和宗親功臣的?
預設答案:讓紂王兒子武庚統治殷商遺民,但派他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幫助武庚。對于原來商朝方國的分封,武王并沒有派人到方國監督。對于其他地區,周武王直接封他的功臣和兄弟進行管理。
引導學生認識:我們可以把武王分封分別概括為對于殷商遺民采取“以殷治殷”;對于藉外方國采取“封其故地”;對于功臣宗親采取“直轄管理”的不同方略。周武王以其過人的政治智慧,通過因勢利導,分別對待的手段,進行了因循漸變的分封,從而達成了一個“松而不散”、“獨而不立”、“統分結合”局面,實現了西周社會的初步穩定。
02
[環節二]從“三監叛亂”到“封建親戚”——天下歸周
三年后,周武王病逝鎬京。新生政權又遭遇了一場生死存亡的考驗。
成王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史記·魯周公世家》
【史料運用解析】
“三監叛亂”材料的引入,正好呼應前面武王分封所埋下的“伏筆”。通過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將學生的思緒導引至“山重水復”的境地:
“牧野之戰”浮顯出紂王暴政與制度隱患,可謂“死得其所”,“武王分封”彰顯了武王仁德與制度初定,可謂“順勢而為”,而三監叛亂使學生思想陷入了困頓:殷商滅亡尚可理解,可是武王德政竟然也會招致動蕩?
在這種“奮悱”情緒中,在教師重新分析“武王分封”所存在的制度隱患后,學生們的思緒會頓生“柳暗花明”之感:
權宜之策并非長久之計,制度建設才是安邦之本。從而為下文周公建制做鋪墊。
(與學生共同解讀文獻史料后,教師提出疑點)商紂暴政而王天下。而武王強調德行天下,按照常理,應該是長治久安了。但是,西周建立僅僅三年,便發生了三監與方國的聯合叛亂。對于這種非常規的歷史現象,你們認為根子到底在哪里呢?(再次展示武王分封的示意圖)
預設答案:殷商遺民和方國自行管理,他們保存了實力,容易形成反叛集團。
引導學生認識:現實告誡人們:大刀闊斧的制度變革勢在必行。臨危受命的政治家周公終于走到了歷史的前臺。那么,周公是如何重構規典強化統治的呢?據史籍:
●周公……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
●(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 ? ? ? ? ? ? ? ? ? ? ? ? ? ? ? ? ? ? ?——《荀子》
【史料運用解析】
有了前面對武王分封制度隱患的分析作鋪墊,再引入周公分封的史料,學生對周公分封的認識會更加清晰明了。
這段史料充分體現了周公分封中的主體意識,“親戚”成為了拱衛成周的中流砥柱。
大家看,與武王分封相比,周公分封的主要對象有怎樣突出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意圖在哪里?
預設答案:王室親戚占了大多數。通過親戚關系來加強周王家族對全國的統治。
引導學生認識:周公正是利用了血緣宗親關系來加強對全國的有效控制。接下來,周公必須要面對并解決一個嚴峻的遺留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置叛亂的武庚及其殷商遺民?下面,請大家仔細琢磨下列文獻:
●周公……以微子啟(紂王庶兄)代殷后,國於宋。
——《史記·周本紀》
●周公遷殷頑民於成周(洛邑),……周公親自監之 。
——《尚書·正義》
●周公……分魯公(伯禽:周公之子)以……殷民六族, ……分康叔(周公之弟)……殷民七族。
——《左傳﹒定公四年》
【史料運用解析】
通過與前面周武王處理殷人后裔的方法相比較,這段史料凸顯出周公以其過人的政治智慧,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拆散了殷商后裔的力量,徹底解決了這個“心頭大患”,從而更襯托出周公分封較之武王分封的進步性。
●?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官司彝器。
——《左傳﹒定公四年》
●??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孟子·梁惠王下》
●??昔天子班貢,……周制也。
——《左傳﹒昭公十三年》
●??元侯作師,卿率之,以承天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語﹒魯語》
【史料運用解析】
這兩則史料非常清楚地表現出周公建制中的關鍵所在。我們知道,自夏以來,在國家管理上,經歷了夏朝的松散的“部落聯盟聯合體”,商朝的離心的“方國聯盟聯合體”,西周立國之初的相對松散的武王分封,直到周公分封,才真正體現了國家對地方的“集權化”的管理傾向:“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從此以后,各諸侯國都必須“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
從文獻中,我們發現,周公讓微子啟繼續管理商朝遺民,建立諸侯國宋;把殷頑民遷到洛邑嚴格監管;殷民六族和七族則分給他的兒子和弟弟。這實際上是一種怎樣的統治策略呢?
預設答案:分割了殷民,把他們融到其他地區,一邊分散瓦解。
引導學生認識:其實這就是一種分而治之的分化瓦解策略,實際上,周公的舉措將殷商遺民的勢力徹底消除了。 不僅如此,周公對分封制度的完善是突破性的。從《左傳》定公四年的記載看,周公分賜給魯公殷朝的六個家族,服從周公的法制,并歸附周朝聽其命令。這樣一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實際上就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松散性。集中體現在:
第一、中央賦予諸侯一定的權利和利益。即所謂“授民授疆土”;
第二、諸侯按王室法律治理地方,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
第三、諸侯必須向中央承擔相應義務。包括述職、班貢、作師。
通過對周公分封的有關材料的討論和分析,特別是通過對周公分封與商朝的外服制,周公分封與武王的分封之間的聯系與變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周公的封邦建國是古代政治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征是:構建了以“血族宗親”為紐帶的權力體系;形成了以“天下之君”為核心的管理網絡;正因為周公的封邦建國,使得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飛躍——天子由“諸侯之長”一躍而為“天下之君”。正因為周公的封邦建國,才出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詩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的新格局,造就了一種具有明顯的集權化傾向的古代新型國家體制。正因為周公的封邦建國,學術界才有人敏銳地提出,它一改夏朝部落聯盟聯合體和商朝獨立方國聯合體的松散的國家形式,一個古代社會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緊密的國家政體才漸趨走向成熟。
03
[環節三]從“宗法關系”到“家國同構”——天下歸宗
然而,問題遠沒有結束。一劑“封邦建國”的良藥絕無可能包醫體制的百病。實際上,在剛才分析三監之亂的史料時,大家忽略了一個敏感細節文字。商紂王兒子武庚謀反實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周公的兩個親兄弟為什么也會聯合武庚叛亂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其實,這里的焦點就在于:武王死后,到底應該由誰來名正言順、合理合法地繼承?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周武王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而是繼續沿用了商朝的繼承制度。
根據王國維的研究,國王的弟弟最有資格先繼承王位,如果沒有弟弟,才能輪到國王的兒子。這就是所謂的“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法度。
現在我們根據商朝王位繼承法來斷一個公案:大家說說看,誰有資格繼承王位?(學生討論——此略)
引導學生認識:既然如此,按以往的傳統,管叔排行老三,周公排行老四,武王死了,管叔理當即位,輪也輪不到武王的兒子;即便是攝政,也首先是管叔,也輪不到周公。所以,管叔和蔡叔挑起叛亂,絕非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是有道理的。
顯然,要確保西周王朝能夠長久順利地傳續下去,必須要建立一種嶄新的、明確的繼承原則。那么,周公究竟確立了怎樣的繼承法統呢?據史記記載: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春秋公羊傳》
【史料運用解析】
通過結合三監叛亂的起因與殷商繼統法的分析,學生會深刻體會到在早期國家管理中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國家管理的延續性,如何才能確保一個家族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這個史料的運用,彰顯了西周繼統法在解決制度穩定性方面的突出特征:“嫡長子繼承制”,明確了王位繼承的唯一性,避免了王位之爭的動蕩性。同時也更突出了在早期國家管理中,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較為落后的情況下,“血緣關系”作為維系國家穩定的紐帶的重要性。
這里有兩個關鍵:第一、嫡長子優先繼承,其他嫡子順次排列;第二、如無嫡子,庶子中則以出身顯貴者優先繼承。實質是通過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度,確定尊貴等級和上下名分。
再回到前面這個案例。如果,根據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大家看看,哪個人更適合繼承王位呢?
預設答案:二兒子。
引導學生認識:顯然,宗法制度解決了王位繼承“名正言順”的標準。至于說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嫡子和庶子的權力分配和財產繼承問題,周公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據文獻記載: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音同你,父廟之意)者為小宗。
——《禮記·喪服小記》
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
——《左傳》
【史料運用解析】
本段史料主要突出了地方各諸侯國內部的權力和地位的傳續與繼承問題。西周的分封制,就是通過這種“嫡長子繼承”的方式,層層分封,形成了明確的上下之間等級森嚴的地方管理體系,貫穿其中的就是血緣關系這條紐帶。
這段史料與前面的周公對西周王位繼承原則的創制相結合,能夠為學生展現一幅生動、具體、鮮活的國家管理圖景,使他們對西周分封制度有更為深刻立體的認識與理解。
天子按嫡長繼承制世代相傳,天子是“大宗”;而不能繼承王位的庶子、次子被分封為諸侯,他們是“小宗”;諸侯也是按嫡長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非嫡長子則由諸侯分封為卿大夫。諸侯相對于卿大夫,又是“大宗”,依次類推。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大家觀察下面的示意圖,便可以一目了然了。現在大家根據示意圖再來理解這段材料。談談你對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的認識。
預設答案:使權力和財產的繼承關系變得清楚了。有益于防止內部爭權奪利。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上下級關系比較明顯。
引導學生認識:西周正是通過宗法制為分封制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和準則。而依照宗法制,通過分封制,又形成了上尊下卑的等級序列和統治基礎。
如果說,分封制是一種授權方式,那么宗法制則是這種授權方式的“剛性法則”。由此,在西周社會形成了一個以周天子為核心的,有主干(大宗)有枝葉(小宗)的具有向心力的宗族血緣群體。它把血緣意義上的“家”與政治意義上的“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東方典型模式。所以有人說,假如你不了解中國的宗法制,你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的古代社會。
04
[環節四]從“制禮作樂”到“協和萬民”——天下歸心
作為杰出的政治家,周公通過封邦建國加強對疆域的統治;通過宗法制度保障了周王室的血緣族權和傳承法統。但是他也深知,剛性制度只能迫使人被動屈從,難以產生思想上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輔之以怎樣的柔性政策才能維系剛性的制度,才能使得萬民五體投地、心悅誠服呢?
從《尚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周公在“救亂”、“克殷”、“踐奄”“ 建侯衛”、“營成周”穩定了周初局勢之后,就開始著手“制禮作樂”,從情感意識和思想形態角度強化認同感。
周公所制之“禮樂”有著怎樣的歷史內涵呢?我們先來看看“禮”;(學生朗讀課件的“禮”)
預設答案:‘禮’的本質是‘異’,就是差異。就是材料中說的,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的差異,是不能混淆的。
引導學生認識:禮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習俗儀式。周公制禮作樂,是把禮的規范作用推廣到宗法關系和政治等級上了,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差異。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什么是“樂”(全班齊讀)
引導學生認識:樂講究和同。指音樂、史詩和舞樂。其規模與形式必須同所處的等級地位保持高度一致。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社會色彩。它能夠使人們產生共鳴和同類感,它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由禮樂所構建的“尊尊”、“親親”的文化氛圍之中,增強了西周王朝的凝聚力和親和力。西周王朝利用禮樂制度從意識形態高度,協調了西周貴族之間的利益糾紛,從根本意義上解決了政治運行的有序化問題。
此外,周人的天命觀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商朝單純的尊神敬鬼轉變為西周的敬天保民,禮的重心也從神事轉到了人事。西周統治者以“德”詮釋“天命”,并將“天命”和“德”的思想納入無所不包的“禮”的體系中,由此開創了宗周的禮樂文明。
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讓人的內心世界坦露出來,并將它們規范于用禮和樂編制而成的有形之網中。禮樂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王朝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個彬彬有禮、鐘鳴鼎食的和諧社會。但是,在用禮和樂編織起來的這張有形之網的下面,卻透露出森嚴的等級秩序和宗法倫理。社會的政治關系(君臣)與人際的血緣關系(父子),完全被束縛在這張美麗的禮樂之網中。
三、課題升華:
夏商時期的國家形態,充其量不過是“王國與邦國并存”的“多元一體”的分散型國家。經過西周初年,特別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的努力,中國從一個“神散形聚”方國聯盟一躍成為“形散神聚”的帶有中央集權色彩的國家。這得益于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以血緣關系為主確定分封對象。分封的結果使周王成為政治上的天下共主、血緣上的天下大宗。而禮樂制度則從精神心理方面,達成了一種相對的秩序和認同。實際上,宗法制與分封制只是規定了周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格局,禮樂制度才是治國之道。禮樂制度是西周穩定二百余年的奧秘。由禮樂制度產生的禮樂文明對后世影響至深。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說:“有周一代之事,其關系于中國者至深,中國若無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蓋中國一切宗教、典禮、政治、文藝,皆周人所創也。”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把這節課的核心內容概括為:
分封制:“天下歸周”;宗法制:“天下歸宗”;禮樂制:“天下歸心”。
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建立,都是一定社會現實的產物,它本身也從產生之初即包含著某種不可克服的弊端,隨著時代的變遷,會逐漸的顯現出來。
(老師為學生講“問鼎中原”的故事,從故事中發出歷史的感嘆,結束本課)
(本文節選自何成剛、張漢林、沈為慧主編,《史料教學案例設計解析》,?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