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人與小麥的”愛恨“
? ? ?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一萬多年前,有一群四處游蕩的人類,他們餓了,就近順手捉只動物,攀上高枝弄幾個果子來吃,渴了,趴河邊咕咚咚喝水。他們四處游蕩,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他們所到之處都是物產豐富之地,所以吃的種類也是異常豐富龐雜。他們勇猛向前,他們過著快樂而滿足的冒險生活。
? ? ? 有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一天,經過一夜的電閃雷鳴,天亮了。躲在山洞里的一群人中的某人剛剛扒開洞口,便聞到了一陣陣奇異的清香,這清香也攪的其他人睜開眼,于是大家結伴聞味而去。繞過擋在眼前的土坡,哇!一大片野麥鋪陳在眼前,有些還保持著青黃的顏色,有的則被雷火燒成一片片黑灰。而清香就來源于這一片黑灰色的野麥顆粒。有年長的一人,把那些清香的顆粒抓起來,小心翼翼的放嘴里,然后細細的咀嚼了一下,馬上那扭在一起的眉毛緩緩的舒展開,跟著嘴角的上翹,同時露出一排老牙,嘿嘿嘿,ok啊,于是人群沸騰了,狂奔而去……吃飽了居然還能剩下那么多,于是人們就在附近徘徊不走,于是聰明的人開始把新種子收起來,于是第二年野生的和種植的同時生長,人們開始定居。自己培養的麥子越來越好吃,那么人們越來越用心,辛勤的勞作,開井挑水。不再去追逐動物和爬樹摘果子了,只要專心伺候好麥子,那么就永遠不會挨餓了。麥子們終于把人類馴服了,它們抓住了人們的命根兒,把人們固定在田里,讓人們走到哪里就把他們帶到哪里。單一的勞作方式和單一的事物讓人們的身體產生了大量疾病,而人們的習慣已經改變,永遠無非退回到那肆意奔跑和攀爬的年代了。只有那村頭大樹下枯坐的老者,總在仰望星空之時,會緬懷一下那遠去的自由歲月。
(2)老張與車的”血淚“
? ? ?鏡頭穿越了無數年,飛越了萬重山,于是乎落在了我樓下鄰居老張身上。老張本本分分的人,從苦日子慢慢熬過,好日子慢慢的到來了。手里有一些存款,為了方便又實惠,考了駕照又買了一輛小汽車,日子越發讓周圍羨慕了。老張自從有了車天天洗車擦車,怕灰塵還給罩上布,開車上路也是小心翼翼。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汽車在一次路途中果斷的壞了。這把老張急的,修啊,好了,又幾天又壞,又修又壞,不用了可惜,用著吧,又不順心,最后折磨的老張灰頭土臉愁眉苦臉外加苦大仇深,天天燒香拜佛,嘴中禱告:祖宗哎,求你別讓壞啦。于是樓門口多了一個人,天天吧嗒吧嗒的抽煙,并45度角仰望遠方的天空。
(3)瘋狂購物狂越買越瘋狂
? ? ? 換季了,馬上又要過節了,商家又開始開口笑啦。打折打折,親愛的剁手黨們又將一次次在懊悔中盯著干癟的錢包,黯然神傷。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瞬間的幸福,隨即便是無盡的空虛折磨。面對沖動的魔鬼,無論曾經多少的經歷傷痛剁手,依然是無法自控的搶購,拼命的填充,攫取瞬間的快樂,忘乎所以的追求,所謂何故?
? ? ? 某個電影女主這樣說過:
? ? ?“當一個長得很可愛的男生對你微笑時,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顫抖,視野頓時變得明亮與甜蜜嗎?沒錯,當我看到一家商店時,就是這樣的感覺!每當你在商店里流連忘返時,物質的充實感總會讓你覺得世界是很美好的,也是很快樂的!如果有煩惱,那些意大利皮鞋的特殊氣味,那些卡什米爾圍巾的柔軟觸感,還有琳瑯滿目的八寸高跟鞋,裙子,首飾,那些物質所帶來的沖擊感,足以讓人忘掉一切!”
? ? ? ? 我們的口袋里裝滿了物品,我們擁有各種高檔品,我們整個房間充斥著奢華,那時候我們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的充實坦實,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買下自己想買的一切,是不是就覺得自己的生活的盡在掌握。原來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完全建立在這些死邦邦的物品上,我們會不會經常在這些不斷的誘惑和行為間迷失了自己的判斷? ?如果不能滿足呢?空虛徹底席卷而來,于是又一個循環而來,那么何時才能好好看看真實的自己?外物的裹挾和綁架下,是不是能夠全身而退?如果我說我們的價值應于內心而求,當對自己都不信自己,才會借助外物才能安撫那顆不可名狀的脆弱心的時候,那么你會嗤之以鼻還是思索一下呢?
?(4)肥胖是肥胖者永遠的”殤“
? ? ? 上文剛提到購物逛問題,又想起一個比較普遍的肥胖以及越減越肥的問題。下面看看這個研究:孤獨會讓饑餓感更強烈,饑餓感迫使人們增加食物的攝入量,那么人們因肥胖而產生健康問題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 ? ? ?特拉華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學院Lisa Jaremka教授和她的同事們就“孤獨和饑餓感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實驗研究。實驗要求42位女性(平均年齡53)在來實驗室之前的12個小時內不吃任何東西。早上在她們到達后,Lisa給她們每個人930卡的食物,包括雞蛋、香腸、餅干和肉汁。在她們吃東西前和之后的七個小時內多次測量她們的饑餓程度。這些被試此前在另一項研究測試過她們的孤獨感。實驗還在飯前、飯后2小時和飯后7小時測量了她們血液中的ghrelin水平(一種促進食欲的激素)。 結果顯示,在標準體重的女性中,那些孤獨感指數更高的女性的ghrelin(一種促進食欲的激素)水平更高,她們的饑餓感也更強烈。我們也許會覺得孤獨時人會比較低落因而會缺乏食欲,而實際情況是,越孤獨的人,越容易覺得餓,而且越容易想吃東西。
? ? ? ? 這一結果和她們的另一個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女性的人際壓力越大,她們的ghrelin水平(促進食欲的激素)更高、leptin水平(抑制食欲激素)更低。也就是說,人際壓力越大,女性越容易想吃東西。
? ? ? ? 孤獨感是為什么會和饑餓感聯系起來呢?
? ? ? ? Jaremka和她的團隊猜測這可能是進化的遺留反應。社會聯系在人類發展早期是至關重要的,饑餓產生進食行為,進食行為強化社會聯系。研究者解釋道:“吃,在人類進化中是一項高參與的社會活動,直到現在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和他人一起吃飯。”另一項研究顯示吃一些可口的事物能拉近關系。所以當我們覺得孤獨,本能讓我們去尋求食物,本質上是想通過食物尋求社會聯系。因此,當人們感到被孤立的時候就身體就會產生更強的饑餓感,迫使人去找食物。一方面吃東西本身會提升人的愉悅感,讓孤獨感降低。另一方面,吃東西增加了社交機會,你需要走進餐廳點菜和服務員交流,或者你需要去買菜和售菜商販交流;或者到了飯點就會有很自然的理由與其他人展開對話,一起約飯;或者吃飯的時間是你和他人交談最多的時候。當你的身體在表達饑餓的時候,你心里渴望的是有人來陪你。
? ? ? 雖然試驗還有著不少的漏洞,但是對于那些想要控制進食,但總是覺得餓的朋友來說,比起殘酷斷食然后忍不住暴食的惡性循環,也許要改變對食物的依賴應該尋找到孤獨的來源,然后去求助于心理的疏導。
(5)心理外化才是原因
? ? ? 從遠古追溯到現代,可謂是一脈相承的都因為外物所累,有些是獲得外物幫助的同時付出的代價,有些是外物已令其上癮無法自拔,直至最后完全淪為病態。
? ? ? ?既然老祖宗都給留了話柄,那么我們來用現代理論給說道說道。在現代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心理外化(externalization),它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在外化中個人將其內部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
? ? ? 心理外化是不適感的觸發因素,會推動我們的不適水平達到歷史高點,往往也是導致不良結果的根本因素,我們之所以養成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罪魁禍首往往也是心理外化。
? ? ? 比如快餐可以影響到我們的即時滿足感,給我們帶來不適。
? ? ? 互聯網搜索引擎也會影響我們的不適管理能力,降低我們的不適閥值。我們養成了獲得即時滿足的習慣之后,就會提高自己在生活中處理事情時的期望值,忽然之間我們希望所有的沖動得到盡快滿足,就像按下一個按鈕那么快。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我們不可能即時滿足所有的沖動,所以引起不適感的因素也越來越普遍,結果就導致我們的不適感越來越強烈,生存本能被激發出來后,便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大的角色。
? ? ? 如果我們過度追求即時滿足感,尤其是一心想讓自己的不合理期望得到即時滿足,那么就有可能導致有害的結局。上癮癥與注重獲得即時滿足感的行為方式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隨著我們獲得的東西越多,焦慮水平就會越來越高,獲得安慰所需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成癮環路(addition loop)。
? ? ? ?在年輕人身上,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人們對外部刺激的需求是多么貪得無厭,因為他們經常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刺激性廣告就是讓消費者覺得如果自己的不適感沒有得到解決,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而廣告中的產品被描述成解決不適感的良方。營銷學,旨在研究我們對市場營銷方面的刺激因素的反應過程。
?(6)開出幾劑藥治治這個外化
? ? ? ?這里還有一個舒適的悖論:在一個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舒適和成功機遇的時代里,我們卻對很多困擾因素變得超級敏感,導致我們的身體對刺激因素形成過度反應,結果損害了我們的健康,損害了我們實現成功的能力。
? ? ?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焦慮,學會全新的生活方式呢?本文可以提供一些建議:
? ? ? 首先要盡量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王東岳先生一直強調一個理論:“遞弱代償”。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慢慢對技術形成依賴,人體自身的抵御風險能力在下降,而心理能力也在受物質豐富和技術進步的干擾。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惕。
? ? ? 其次珍惜和忍耐不完美。即使自己是不完美的,你也可以學著接納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尊嚴建立在外部架構和外部行為上,不必非要證明什么。要嘗試著去打消經常浮現出來的苛求完美、苛求獲得外界認可的念頭。消除自己對外界獎勵和榮譽的依賴性,不要用外部的成功標準來衡量自我價值,學著對真實的自我形成良好的感覺,從內心著手提高自己的尊嚴,承認自己不可能永遠保持完美,也不需要永遠保持完美。經常性地拿出五分鐘,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 ?第三要限制感官通道受到的刺激。為了消除對多重感官刺激的永久依賴,我們就要重新訓練自己,讓自己在感官刺激較少的情況下感到充實和滿足。
? ? ?第四不要拖延。拖延通常會導致機體內部的焦慮水平處于高位。拖延傾向還會損害人們的決策能力。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完全消除拖延傾向,而是減輕拖延的程度。
? ? ?第五要戒掉容易憤怒的習慣。憤怒、敵對情緒與死亡率升高及老年相關性疾病具有密切聯系,甚至于染色體的一種特殊結構——染色體端粒的耗損有關。過于頻繁的憤怒會變成一種上癮癥,無論生活中是否真正出現了令人憤怒的情形,我們都有可能產生憤怒的情緒。辯證行為療法發現,即便是一個勉強的微笑,也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治療方式。可以多笑、參加慈善等。
? ? ? ?為了戒掉憤怒的習慣,我們必須控制住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因為正是杏仁核促使我們在應對外界刺激過程中存在憤怒,甚至是報復的傾向,我們認為這樣能保護自己,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憤怒會進一步加重我們的焦慮情緒。
? ? ? ?第六要拓展你的心里舒適區。從表面上看,似乎我們只要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就能維持原有的舒適程度,但事實上,我們的舒適區受到的挑戰越少,縮小得就越嚴重,而往往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到最后,隨著心理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小,容易激怒我們的事情就會比之前多得多。
? ? ? 第七要嘗試著放空自己同時多做體育訓練。如果一個人不斷地從一個任務轉移到另一個任務,并需要不斷的刺激,那么其體內的焦慮水平就會被推高。為了消除這種需要,就需要放空自己。通過放空自己,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讓你學會以一種令自己感到舒適的方式去面度開闊的空間和空閑的時間,去面對外部架構以及外部誘惑減少的情況。
(7)我們不僅需要眼前的”茍且“,還需要”詩和遠方“
? ? ? ?適當的焦慮和壓力狀態下,有利于人類發展,物質的豐足有利于我們的繁衍生息。然后過大的焦慮和壓力卻可能讓人心態失衡,然后陷入不斷外化的物質池沼里無法自拔,惡性循環。要時時刻刻的警惕外物不停的裹挾和騷擾。
? ? ? ?享受好外部豐盈的同時不要忘記構建自己充實的內心。 ? ? ?
? ? ? 不忘初心,永遠給自己留一片可以遙望的碧海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