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日,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在無錫巡演,我這個不懂藝術的父親,陪孩子走進無錫大劇院,一起觀賞了名不虛傳的世界第一舞劇。
?說實話,我當時真沒看懂劇情,但能切身感受到現場狂歡的腳步節奏、優美的樂器演奏和新奇的曲風重奏。
觀演結束后,我立馬上網惡補《大河之舞》相關知識,感嘆自己經受這樣的藝術熏陶太少、太晚,幸好孩子能夠盡早見識到世界一流舞劇,這對培養她的藝術修養有幫助。
像我這樣不懂藝術的家長,還能不能和孩子一起玩轉音樂呢?以我的認知與做法,還真可以。我總結出父母陪伴孩子玩轉音樂的三部曲,與朋友們分享。
?第一部曲:陪孩子聽音樂
像我這樣不懂藝術的家長不在少數。我第一次接觸高雅藝術,走進劇院觀看舞劇、話劇(至今都沒有現場觀看過歌劇),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小時候基本上沒有聽過西方的古典音樂。
為孩子提供多樣的音樂體驗環境,讓他們盡早接觸高雅音樂,這是不懂藝術的父母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城市生活的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只要你重視孩子的素質成長,帶孩子去劇院觀賞高雅音樂會,這是幫助提升孩子藝術素養的必修課。
我家閨女萌萌,從上幼兒園開始,每年去劇院觀賞各類兒童劇、音樂會不少于5場,她媽媽陪同參與的時間更多,我一般只觀看重要級的演出。比如像前幾天《大河之舞》這類風靡全球的經典劇目,我不管多忙都要陪孩子一起欣賞。我除了希望能補上高雅藝術這一短板課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觀察孩子在現場的神情和狀態,以便在恰當的時候給予觀賞引導。
平時,我特別注重為孩子營造一個收聽古典音樂的環境。比如,我每天早晨開車送孩子上學路上,利用20多分鐘的零碎時間,用手機播放“得到”上的《雪楓音樂會》內容給孩子聽。孩子不一定每天都能專心聽,即便作為車內的背景音樂,能夠每天在孩子的耳邊響起,時間長了對孩子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至少我堅持聽半年下來,開始有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變化。
第二部曲:教孩子弄音樂
前段時間,我聽到羅胖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每天60秒中,講述他在上海遇到鋼琴家孔祥東談論孩子學音樂的內容。
孔祥東老師說,小孩子學音樂,最好的起步其實不是學鋼琴,而是打擊樂。因為對音樂來說,節奏感比旋律感要重要,而且小孩子很容易通過打擊樂,建立起對音樂的興趣和信心。
孩子弄音樂的正確姿勢是從節奏感培養開始,這跟我們人類大腦天生喜好節奏有關。“得到”APP上的《Dr. 魏的家庭教育寶典》,介紹了父母如何利用節奏游戲與孩子玩轉音樂,值得家長們借鑒。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Dr.魏解釋了被神化的莫扎特效應,即很多父母認為從小給孩子聽莫扎特音樂,孩子就能變聰明。Dr.魏說,單純給孩子聽莫扎特的古典音樂,都達不到外界傳聞的那種讓孩子變聰明的效果,莫扎特效應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樂本身,而在于它的節奏,要讓孩子邊聽音樂邊打節拍。
科學家曾對世界各地的數百種音樂進行分析,發現在全世界音樂中包含了18個普遍規律,這其中跟節奏有關的規律就占了三分之一,甚至沒有任何音樂訓練的人也能用“可預測的音樂節拍”制作歌曲。為此,科學家推測節奏感就像是進化給我們大腦安裝的硬盤一樣,是大腦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層的連接,這些連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共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響。
研究發現,如果讓孩子聽著音樂的同時打著節拍,每天堅持20分鐘,足以影響孩子的記憶、語言、注意力等認知能力。因為孩子在聽音樂打節拍的時候,既要協調聽到的聲音,并準確感知節拍的時間點,又要協調他的身體運動打節拍,這需要同時調動大腦的聽覺中樞、運動中樞和頂葉的功能。
和孩子一起玩邊聽音樂邊打節拍的小游戲,即使你不懂音樂,你也能參與進來。下面結合Dr.魏和我本人的一些經驗,介紹三種培養孩子音樂節奏感的做法:
1.跟著音樂打節拍
孩子還不太懂節拍規律的時候,你可以給孩子多聽聽幾種節奏、韻律不同的童謠,你示范著打出節拍,讓孩子跟著模仿。你可以慢慢讓節奏變化得更復雜,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模仿著你打節拍。如果你不懂節拍,可以用設備隨機放不同節奏的童謠,讓孩子跟著童謠打節拍,等孩子越來越會玩這個游戲了,你還可以增加難度,比如放旋律更復雜的童謠。
2.創設場景玩節拍
你可以創設一些場景,讓孩子就著這個節拍唱歌、跳舞或者玩樂器。比如你在一個下雨天,先對孩子說:“叮咚叮咚,現在開始下雨了。”孩子根據你的描述開始表現出一些簡單、緩慢的節拍,然后你接著說:“雨越來越大,變成暴雨了。”孩子可能跺腳跺得更快了,敲鼓敲得更急了,或者彈琴彈得更快了。當孩子拍手、跳舞或者彈奏的時候,這些節奏和速度發生劇烈的變化,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注意力和協調能力。
3.利用樂器練節拍
孩子可以學習打擊樂器訓練節拍,培養對音樂的節奏感。比如小齡的寶寶可以配合著童謠、歌曲,玩些沙錘、搖鈴、三角鐵;大齡的寶寶可以學學非洲鼓、架子鼓,當然也不只是打擊樂,任何樂器都可以鍛煉到節奏感,重點是挑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樂器。
第三部曲:幫孩子愛音樂
幫助孩子愛上音樂,對音樂產生興趣,進而形成自我驅動力,這是一流音樂人才成長的前提條件。不懂音樂的父母,不一定非要親自上陣指導孩子練習,你只要做好一個聽眾,讓孩子在每一次枯燥的練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就夠了。
我閨女萌萌,從幼兒園開始學鋼琴。如何讓孩子每天愿意練琴?這是考驗很多家長的一道難題。萌媽一開始,也像眾多的家長一樣,只督促孩子每天完成多少彈琴任務,孩子聽多了也厭煩,兩人時常為彈琴之事鬧矛盾。
我在一旁看了干著急,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與萌媽唱對臺戲,只有私下里與萌媽溝通,“我們不能只簡單命令孩子每天彈琴6遍,不妨試一試當好孩子的聽眾,說不定孩子自己主動愿意為你彈琴6遍。”我來試一試給你看。
前天晚上,萌媽又督促孩子趕緊彈琴,孩子不理睬她,兩人鬧起冷戰來。我一看不對勁,趕緊出場救急。“寶貝,還記得周二咱們一起看的踢踏舞表演嗎?你來幫我伴奏,我來跳踢踏舞。”孩子聽后,馬上跑到鋼琴旁開心說“好耶”。
?“現在,有請著名鋼琴演奏家萌萌鋼琴伴奏,舞男朱斌表演。”我高聲對孩子說道,試圖營造一種正式演出的儀式感。孩子認真地彈完一首曲子后,我趕緊接著說:“爸爸現在改用一只眼睛跳踢踏舞,請萌萌幫忙再彈一次。”孩子樂意接受,高興地又彈一遍。
?“現在,我再換一種方式跳踢踏舞,只用一條腿跳,請再幫一次忙。”孩子聽后又高興地彈奏一遍。我連續換了六種不同方式胡亂地跳了六次踢踏舞,孩子配合彈奏六遍新學的鋼琴曲。我跳踢踏舞鍛煉了身體,孩子又開心地完成練習任務,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要讓孩子真正愛上音樂,需要讓孩子明白成為一流演奏家的進階路徑,這是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你作為父母,首先要知曉鋼琴演奏者有哪些進階水準,然后才能對孩子努力的目標進行引導,幫忙他們樹立挑戰自己的信心。
硅谷投資人、跨界高手吳軍博士曾總結一份鋼琴演奏者進階的路線圖,我把它梳理出來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這份進階路線圖分成六個級別,從低到高依次如下:
第一級:做到演奏準確,這是對初學者的要求;
第二級:做到彈出來好聽,要求有比較嫻熟的手法和一點簡單的專業技巧,特別是對某些音符的特殊處理,大約相當于鋼琴考過 10 級水平;
第三級:能彈奏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流暢動聽,這就進入到專業入門的水平,可以在大學里搞一個售票的音樂會;
第四級:把音樂彈出層次感,這時一架鋼琴發出的音樂像是幾層不同的旋律疊加在一起,聽眾會聽得如癡如醉,比如 20 年前在中國頗有人氣的理查德·克萊德曼;
第五級:超出技巧的范疇,需要對音樂和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水平就能很好地詮釋音樂,這時的演奏家可以被稱為當代一流或者歷史上二流的演奏家,比如英籍日裔的鋼琴表演大師內田光子;
第六級:能夠改變音樂史,在鋼琴演奏的歷史長河中堪稱一流,比如 19 世紀的鋼琴演奏家肖邦、李斯特和20 世紀的魯賓斯坦等。
孩子越早知道爬上藝術高峰的精進階梯,如能遇到良師的正確指導,加上長期的刻意練習,也許能攀登到藝術頂峰。
在孩子漫長艱苦的攀頂過程中,不懂藝術的父母,只需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提前告知孩子往哪兒爬;二是在孩子爬累的時候讓她依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