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浙江義烏一母親發的帖子引發熱議:
“女兒上大學,我不知道要給多少生活費。我就想除了電話費、買衣服鞋子的錢另外給,每月就給1200元做伙食費。沒想到女兒不高興了,居然問我她是不是我親生的,1200塊要餓死她嗎?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
有熱心網友算了一下賬:
電話費100+衣服鞋子1000+其它護膚品等日常支出700+1200伙食費=3000元/每月。
根據一項調查大學生平均每月支出費用約1212元,這筆伙食費是完全夠用。可是女兒的反應卻非常強烈,因為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
女兒心安理得的向母親伸手要錢,態度還很強硬,這位母親多年的教育是失敗的,她盡力培養孩子成才,卻忘記了先教育孩子成人。
很多父母相信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可是到底什么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才不會培養出白眼狼,啃老族,好吃懶做的兒女。
02
讀沙拉的《特別狠心特別愛》,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書里并沒有告訴家長們,怎樣去考上名牌學校,反而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如何把孩子教育成人。
曾經沙拉也是一位非常疼愛孩子的母親,她把所有的家務都包辦了。她的孩子們也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
但是猶太鄰居的一番訓斥,讓莎拉醍醐灌頂。
不要以為生了孩子就是母親,不要以為做了母親,就懂得教育。不懂得愛,不懂得教育,其實是在害孩子。怕孩子干家務活影響耽誤學習,于是自己咬牙將全部家務活承擔下來。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即使坐在書桌旁,也會心猿意馬的不做關于學習的事情。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對家人應該負有責任。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分擔大人的負擔,絕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反而會讓孩子找到價值感、尊嚴感。
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卻不能代替孩子長大。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接受了高等的教育又如何呢?一個不懂得教育的家長,即使把孩子培養成才又如何呢?
機場弒母的汪某,留日五年,從未打工掙錢。在留日期間,汪某最初借住在大姑家,不久決定租房獨自居住。他的房租是每月人民幣一萬兩千元左右,相當于東京普通白領階層的房租水平。他穿著時尚,非常講究品牌。他還經常和同學朋友去K歌,經常豪爽宴請。
汪某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靠母親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出,在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時,他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用錢堆出來的教育。
汪某的性格和選擇生活的方式,完全繼承了父親汪建新。父親性格暴躁,對生活要求極高。平日出門非常注重穿衣打扮,花錢大方。自己工作并不如意,一度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非常希望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教育,說一不二,日常實行軍事化的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父親經常舉起拳頭解決問題。當孩子中考不如意,就搓著孩子的額頭罵個不停:沒出息,太笨了。
最失敗的教育,就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才,卻忘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03
那位發帖子母親的女兒,希望過人前顯貴的日子,她的想法、做法和機場弒母的汪某同出一轍,寒門難養“貴子”。
在生活中,父母們自以為是的把溺愛當成教育,孩子只懂得接受和享受,不懂得付出和珍惜,一個沒有為一日三餐發過愁,流過汗勞動過的孩子,一個從來就沒有體會過父母艱辛工作的孩子,才會理直氣壯的向父母伸手,當啃老族。
父母在寵愛孩子的日子中,剝奪了孩子了解生活,體會勞動,辛苦付出的機會和時間,孩子理所當然的在接受愛中長大,成為了巨嬰。
這種教育的結果是可怕的,它毀掉了孩子的未來,也毀掉了一個家庭。
比起教育孩子成才,把孩子教育成人更難。
04
一次和好友帶娃聚會,好友清說,娃爸出差了,家里就我一個人做家務。有一次讓娃幫忙摘豆芽,沒想到娃摘了兩根就把豆芽弄得滿桌都是,然后就去玩玩具了。
氣得我把娃叫到跟前,很大聲的教育了孩子一番。我給你做飯是責任,但是你也要付出勞動,怎么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只想著吃呢?
娃看我那么生氣,小心翼翼的問,要做什么?
我說你選擇把,就晾衣服吧。娃第一次晾衣服,說我不會晾你的衣服,你自己晾吧。
我說那我還幫你把衣服一起洗了。娃說,好吧。
就這樣,娃每天都自動自覺做家務。現在已經可以做好幾樣家務了。
月聽了急忙伸出大拇指表揚,然后把兒子叫過來,問你能做什么家務啊?
月的兒子五歲,說我會掃地、疊衣服、搓面粉、倒垃圾、拖地。哇塞,我們聽了鼓掌表揚他。
我們都贊成,在家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勤動手的好習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動手,享受勞動的成果,體諒父母的不易。
在生活中教育,讓孩子積極參與,而不是讓孩子遠離,只懂得坐著學習,坐享父母的服務。
05
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講到一個小細節:
莎拉的兒子有個要好的初中同學叫約翰。他的爸爸在當地是知名的富商。他們家有很多名車,可是每個周末都會堅持帶著兒子去坐公交車,讓兒子看看外面社會的艱辛。
一次約翰和莎拉的兒子一起騎著自行車去送外賣,那天下著大雨。碰巧約翰爸爸的車從他們身邊經過,可是他還是照樣去送外賣,他爸爸也照樣去辦自己的事情。
他的父母說,如果想要的東西,得到太容易,孩子就會被寵壞,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是應該的。
兒子聽了對沙拉說,他爸爸對他的鍛煉是鼓勵讓他自己去奮斗,而不是坐享其成。
從這個小細節就能看出,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就會了解社會、體驗艱苦、學習堅強。那么平常人家的孩子就更應該知道怎樣去奮斗。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真正的富養不是父母努力創造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然后無條件的在物質條件上去滿足孩子的欲望,而是激勵孩子懂得運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真正的富養是建立在孩子成為一個社會有用的人,擁有良好的人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
真正的富養,是父母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浙江義烏的那位母親,讓她真正煩惱的不是每個月要給女兒多少生活費才合適,而是要如何教育孩子懂得體諒父母工作的不易,懂得生活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