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出外讀書以后,每逢節假日,我都會回家,從第一天呆到最后一天。
當我敲下這句話,我突然意識到我是多么的幸運和幸福。
回家,這是一個太理所當然的詞。理所當然到,人們都忘記了,這件如此理所當然的事需要滿足那么多條件。
首先,你需要有個家。什么是家?就是一個有父母在的地方。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但是,或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或者兵荒馬亂,國破家亡。或者破鏡難圓,物是人非……這樣的事情,太多,在這個世界上每時每刻地發生著,未必人人有家。有家,已經是一件幸運又幸福的事情。
其次,是“回”。“回”這個字有太多重含義了。
“回”可以是一個形容詞,一個能回的家,一個想回的家。有多少人曾經歷有家不能回的感受?從前,我還年輕,常常聽說,別人家的兒子或女兒被家里逼婚,不回家過年過節。現在,這些經歷者漸漸變成我的朋友。我卻開始覺得,如果你是因為被逼婚而有家不能回的話,那大概也是有家不能回的情況中最幸福的一種,因為那說到底,也是愛呀。《安娜·卡特尼娜》說,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再多的,恕我無法言說。
“回”也是一個動詞,你要完成“回”這個動作。你得有時間才能回,你還得有交通工具才能回。你可能沒有放假,可能要去參加朋友婚禮,可能買不到回家的車票,還可能趕不上回家的車……能完成“回”這個動作,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若是一個人擁有能回的家,想回家,還可以回到家,那么,這個人一定是擁有了全世界莫大的幸運和幸福。嗯,是的,回家的時候,所有的星星都落到了我的頭上~
工作以后,每逢節假日,人們都問我,你又回老家呀?這個“又”字,莫名有種嫌棄感。
而我一直說的是“回家”,不是“回老家”。當人們開始說“回老家”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有了“新家”,或者你雖然沒有新家,卻已不認可那個家是現在的家,失去了一份現在進行時的歸屬感。
俗話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那么,家呢?大多數人不糾結這個問題,人世間的定律告訴我們——現在進行時和未來時,才是最重要的。老家,都是用來懷念的,卻很少人用來珍惜。我很高興,我也不必糾結這個問題。因為,我是“回家”。這是一種隱秘的幸運和幸福,源于我小小的私心。
國慶的最后一天,我坐在回sz的車上。林老師的媽媽突然出現,和我聊天。林表哥告訴她看見了阿健的同學,她想到是我,就上來找我了。我們只是聊了聊林老師可愛的娃,但我那么感動。林媽媽看起來更年輕漂亮啦。除了家的溫暖,還能收獲一份家鄉的親切感,這多么彌足珍貴。
回·家,真好。我祈愿,世界和平,人心向善,人人都能努力為所愛的人建造一個家,給予所愛的人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