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本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成員,這本書主要專注于12歲一下兒童及家長的咨詢,有效的幫助兒童克服具體的心理問題及對生活中出現壞行為習慣的解決方法。
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孩子自覺不自覺的會出現,啃指甲、挖鼻孔、咬衣角吮吸大拇指等不好的行為習慣,盡管我們一天到晚不斷的提醒孩子不要這么做,甚至采用“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對其誘之以獎勵,懲之以威脅,或是心平氣和地勸誡,或是生色嚴厲地訓斥,或是放任不管地沉默,這一切都沒有任何的作用,我們知道想要簡單的阻止一個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從根本上改掉壞習慣需要決心和努力的,對于成年人來說尚且很難的事,對于孩子來說就更難了,本書針對孩子存在以上的問題不是告訴你如何停止壞習慣,相反本書的重點在于通過解開壞習慣困住孩子的那條鎖鏈,從而使他擺脫壞習慣的束縛。
書中討論的這些習慣行為揭示了深層的情感問題,喜歡啃指甲、吮吸大拇指的孩子通常并沒有比其他同齡的孩子壓力大,盡管看上去他們確實需要這些習慣帶來的生理感覺以調節自己的內在狀態,這些習慣行為會讓他們平靜下來,很多時候我們會為孩子的這些習慣感動擔心,但這些壞習慣并不意味著孩子正遭受情感困擾,不是所有具有壞習慣的孩子都沒有問題,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有一些內心感到壓力的跡象,頻繁地擔憂或追求完美,情緒失控或失眠,那他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幫助,家長可以帶孩子看醫生是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身體缺乏營養或有其他的問題。
書中通過五把魔法鑰匙來幫我們的忙: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保持忙碌、尋找替代品、激活相關的身體部位、釋放緊張的情緒。在生活中很多的成年人也會有壞習慣,如在無聊的時候摳自己的指甲,或摳快要好的傷疤,之前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挖鼻孔,后來我發現我的孩子也出現這個動作,當時我不知道怎么給孩子說這樣做不好,后來我想到了一個好的辦法,讓我們彼此監督對方的行為習慣,沒有出現不好行為的人有獎勵,后來實施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原來的壞習慣沒有了,另外為轉移注意力在無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選擇做運動或聽音樂等,如果是孩子我們可以給他講故事或做游戲,這一切都是讓我們的雙手忙起來,從而忘記哪些不好的行為動作。
另外在生活中我們成年人同樣會遇到緊張、害怕等情況,在緊張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做出一些不好的動作,如搓手、拉著自己的衣服角等,孩子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好的行為時,做家長的一定不要盲目地批評孩子“不能這樣”、“這不是好習慣,把手拿開”,如果這時候孩子是害怕緊張呢?我們不妨蹲下來問孩子“怎么了”?“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害怕”等,我們要先安撫孩子,不是盯著他不好的行為看。記得前段時間我孩子的老師告訴我,說我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趴在桌子上,我聽后有點著急,本來想批評他,后來我看孩子也不高興,在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什么趴在桌子上”?“是老師講的不好,還是你太累了,你跟媽媽說說”,他隨口就說“我太累了想睡覺”,我馬上說如果是太累了晚上就要早點睡覺,另外我告訴他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你趴在桌子上對老師很不尊重,下次可不可以少趴一會兒?他點點頭。看來這次的引導很成功,過了一段時間再問老師的時候老師說比之前好很多。做為家長我們真的需要用心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孩子每一個小行為的背后都會有一個小故事,不好的行為習慣我們要及時把背后的問題找出來。
為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少些壞習慣多點好習慣我們一定要多學習、多交流,謝謝各位家長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