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大的發現是張好好,不久前看了她的一本書,叫《布爾津光譜》。接著又買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最是暖老溫貧》,但不急于看,讀完序文,擱置許久。這次又參加了21天讀書活動,腦海里浮現起的第一本書,竟然是它。
作者是一位詩人,詩作多于散文,我并沒有看過她的詩,但從她的散文里,不時掠過詩的影子。譬如她寫月亮,形容它是多毛的大猴子,這樣的形容頑皮新鮮也親切可愛。
在她的書里,也常常出現阿勒泰。我是因為李娟才知道阿勒泰的,但因為張好好描述的阿勒泰,令我對這座遙遠異域的荒涼小城產生故土難離般的感受。
這本書里統統都是回憶。關于童年的時光,父親的背影,大雪紛飛的夜,出走的貓咪,過早離去的姐姐,吉祥的吃食,小鎮的傳說,逝去的青春,貧瘠、美好的八十年代……我端著這本薄薄的書,好像端著屬于我自己的八十年代,那些細節飽滿的文字,好像一道道彎曲、擴散的水波,在我的眼前微微蕩漾。
這本書的扉業上題著字——獻給親愛的女兒笑笑。我想像著在每一個深夜,這位母親久久凝視了女兒甜美的睡容之后,轉身投入到文字世界的創造,她內心不滅的愛與熱情,最終匯聚成這部暖老溫貧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