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
從2007年,蘋果的喬布斯在全世界的驚訝下,發布了第一部iPhone,到今天2020年。人們的主要computing單位從碩大的計算機到小巧的手機。這種進化的非比尋常的,甚至,有一種觀點是,當代的人類都是已經進化的生化人。比如,無處不在的網絡和搜索引擎的結合,和各種移動IM軟件的出現,影響著人們的各種習慣。不得不說,手機承擔了一部分的大腦和發聲器官的功能,它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有趣的是,手機的出現到現在,從一開始的KOLs領導帶領消費者購物,到現在的飯圈化。手機營銷也千變萬化。接下來就來盤點一下各家品牌的營銷特點:
蘋果
說到蘋果,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貴,高端,流暢。的確,本人也是前果粉,就是被價格和難以容忍的電池勸退了。那為什么蘋果=高端,蘋果=貴,蘋果=流暢?關鍵是營銷策略。在這里我們不撕安卓IOS,只談蘋果的營銷:
所有產品,在同一年發布的,無論價格,都是當年的旗艦芯片。
這一點,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蘋果的產品=流暢,不卡。畢竟每年的旗艦芯片,在處理日常使用的時候都是毫無壓力的之。比如,蘋果產品線低端的iPhone se 和 iPhone xr , iPhone 11 對比,碎片化的安卓廠商生產的大量的走量的低端機型。蘋果是所有當年的產品都不卡,安卓這邊是高端不卡,低端卡,那么流暢的印象就這么留下來了。千萬別信什么,三年前的蘋果還是吊打當年的安卓旗艦,hhh,那是二手手機商營銷二手iPhone的手段,我們不能上當。-
蘋果手機的內存,每一次發布都是非常有特點的。
當我們用64g內存很舒服的時候,蘋果的手機出的是16g和128g。當我們用128g內存很舒服的時候,蘋果的手機出的是64g和256g。這樣,蘋果輕松地用戶的消費潛力提前預支了。每年有大量的用戶支付了額外,不必要的費用。也給蘋果留下了貴的印象。
接口少,配件貴
蘋果取消耳機孔,air pods 一年的銷量賣了一個小米這么大的體量。不說air pods的產品力,單說取消耳機孔,直接讓無線耳機變成了剛需,厲害厲害。服務貴
得益于iCloud完美的生態,蘋果用戶的mac iPhone ipad可以很easy的通過iCloud的串聯起來。完美的服務配上iCloud的高昂的價格,沒錯,蘋果又收到了該有的apple tax。饑餓營銷
小米耍猴的本領是用的最多的,但是,要說耍猴的祖師爺,還是蘋果。iPhone4,不在中國大陸首發,水貨的價格直接上天。導致,后來蘋果來大陸發售的時候,價格還是比首發價高。
小米
互聯網營銷。雷軍的順為資本,直接控制眾多科技測評自媒體,安卓的安兔兔,就直接可以操縱輿論了。從跑分,產品力,小米在互聯網上有直接的優勢。在加上盧偉冰等一眾高管大v,在微博上也是呼風喚雨。的確是非常成功的營銷。
三星
老套路了,工讀生(水軍)在產品發布的時候造勢,鋪天蓋地的網文,買幾個熱搜,加上一堆黑科技。不能說,不成功吧,只是三星的營銷手段太單一了,這幾年看下來都是一個套路。每年叫好不賣座,還是需要反思。
華為
營銷大廠,手段太多。以后會,就一個一個案例分析。
手機飯圈化
粉絲群體叫“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飯團” 。從前追某個明星或樂隊,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基本都是散粉,并沒有飯圈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粉絲群體擴大,偶像經濟不斷發展,催生出為偶像買周邊(衍生產品)、租廣告位做宣傳、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動等多種方式。[1]
手機圈問題最大的就是缺乏一些有理性、有公信力的人來引導,或者說機圈一部分控制輿論的人就是喜歡用戶互相撕逼來創造流量@小米hhh,他們本來就不愿意讓這個圈子冷靜和友善。甚至有些廠商也是親自或者找人下場來攪渾這個圈子。很多所謂獨立客觀第三方的評測都帶有很多主觀評價。各家評測缺乏一個統一的尺度和標準。何況一些評測本來屁股就是歪的。[2]
飯圈化,之后,對誰最有利?當然是各個手機廠商。一邊收割著粉絲經濟,然后憑借粉絲的爭論獲得各種的曝光。提高粉絲認同感,強化消費意愿。
隨著互聯網上,小朋友們越來越多。粉絲的年輕化,極端化,精神股東化,甚至宗教化,導致,手機圈內容的評論,彈幕,都是惡戰。看小米手機的優點不是在有關小米的內容下,而是在華為,蘋果,三星的評論,彈幕上。加上沒有不能挖墳的限制,各種廠商黑歷史的,一次又一次的被掀起。
沒有合適的內容和成熟的制度的引導,飯圈化最終培養出來的是各個品牌的精神股東,搞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黨同伐異。最近的一些事情,截聊天記錄斷章取義啊,搞舉報組啊,甚至針對別人的長相,學歷等個人因素進行人身攻擊的。完全不愿意別人說自己喜歡的品牌某機型不好,其他人一談廠商黑歷史一些粉絲就為自家品牌開脫。好像手機廠商是親生父親一樣。為了捍衛我粉的廠商的利益,可以扭曲事實,可以素質三連,可以用集體舉報這種卑劣的手段。
飯圈化是不可逆的,但是,各大手機廠,應該思考的是,你們有需要的是粉絲還是更廣大的路人。為自己品牌設定的人設是不是最后反作用限制了自己品牌的發展。
我作為入圈多年的老網蟲,個人對飯圈化是抵制的,科技企業不需要走一條路,建立生態,做好售后,增加用戶粘性,對于企業更加可持續。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5%AD%E5%9C%88/8627336]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131574/answer/84349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