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到公園,想拍一些桂花的圖片。結果發現在草地上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很像可愛小兔子的果實。
抬頭一看,發現這是無患子樹上掉下的果實。無患子是無患子科無患子屬的植物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它跟欒樹,還有龍眼,荔枝都是無患子科的親戚。
你看樹上結得一串串果實,遠遠看去是不是有點像龍眼呢?所以苗栗一帶的民眾都稱之為假龍眼。但是與龍眼不同的是,無患子的果實有小毒,不能食用。
無患子科植物大多為羽狀或掌狀的復葉,很少單葉。無患子為落葉大喬木,可高達20米,小葉5到8對,通常近對生,側脈纖細而密。龍眼樹的小葉通常4-5對。通過這個特征可以區別兩者。
無患子在臺灣又稱黃目子。據說熟透時自外表隱約可看到果實內的黑色果核,有若眼珠子,故而在臺灣南部稱之為黃目子。
無患子種仁含油量高,用來提取油脂,制造天然滑潤油;最新科研透露:無患子種仁提取油脂,可用來制造生物柴油。屬于戰略儲備物資。
無患子始記載于山海經,初始名稱為“桓”,“桓”與“患”之音近似,故此植物的別名名“木患”,乃是“桓”的訛音。相傳古時有個神巫,能用符召鬼,再用“桓”木制成的棒將鬼打殺,因此,世人就相傳這種木頭制的器皿可以用來壓制鬼魅、避邪,所以才把這種樹叫做“無患”,也叫“鬼見愁”。
無患子跟佛道頗有淵源,據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時,就是使用無患子果核做的佛珠作為念珠。佛教經文中,就有一卷以此植物為名的“木患子經”,收錄在大正藏第17冊。木患子〈別名菩提子〉念珠是經典中最早關於念珠的記載,可以說是最古早的念珠。
無患子學名“Sapindus”是“Soap”與“Indicus”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那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豐富的皂素,含量可達28%,是目前已知皂素含量最高的木本植物。有很強的乳化清潔作用,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直接用于洗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肥皂莢(無患子)……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
無患子的果實,通過人工曬制、剝皮,而后得到的純果皮,可以直接用來提取其有效成份無患子皂苷,制造天然無公害洗潔用品,無患子皂乳、無患子手工皂等。
由于無患子皂素具有抑菌、去屑、防脫、美白去斑、滋潤皮膚的作用在中國的臺灣、印度、美國已被開發利用到日常生活和醫療上。在臺灣,無患子洗護用品的使用已很流行。歐洲人更是喜歡將無患子的果皮,不經加工,原原本本的包裹在棉織袋子內,泡水搓擠,使其產生泡沫,直接用于洗衣、洗頭、洗身。
無患子樹干通直,枝葉廣展,綠蔭稠密。到了冬季,滿樹葉色金黃,所以,俗名叫黃金樹??伤闶遣嗜~樹種之一。到了10月,果實累累,橙黃美觀。因此在溫州的各大公園都有它的身影。
無患子的根和果入藥,味苦微甘,有小毒,功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