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法抗拒的容顏
孩子今天很開心,是因為爸爸對他很溫柔,第一次在他做錯事或寫作業時,沒有對他大吼大叫,而是溫柔的指出他的錯誤。
老公是個很倔強的人,性格直脾氣燥,說話大嗓門,不了解他的人,還以為是罵他呢?也許是家庭的遺傳,一家人都是大嗓門說話,跟吵架似的。
孩子從小就害怕他的大嗓門,見他大聲說話就哭。久而久之孩子烙下了心理陰影 ,和他爸爸不親。由于老公生性冷漠,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常常不在身邊,和孩子交流和玩耍的時間少之又少。
孩子是最不會裝假,誰對他好,誰對他付出多,他就和誰親。
老公性格固執理性,他的教育方式就是,男孩子一定要像狼一樣有野性。經得起風吹雨打,受的住嚴寒苦楚。不要嬌滴滴的像個女孩一樣。
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出門時常自己不愿走路,就要讓我抱著,他堅決不讓抱,任孩子哭鬧,也要讓他自己走路。他說要給養成自力自強的能力,不要遇到困難就依賴別人。
孩子遇到喜歡的東西,如果在可控范圍內,可以適當購買,如果不可控的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他堅決不買。他說太輕易得到的東西,自己不懂得努力。
如果孩子吃飯,把飯撒在桌子上,他會讓孩子撿起來吃了。他說要給養成不能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孩子玩過的玩具,當天玩完必須歸納收拾整齊。他說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歸納的好習慣。
每天做作業,檢查出錯題,必須要懲罰,他說要讓他明白不好好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做完作業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書桌,他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
這些習慣是養好了,但孩子不快樂,因為他內心恐懼,他時刻都處在一個緊張的狀態,他生害怕一個不小心,一個大意,就會帶來爸爸的責罵。
長期以往,孩子缺乏陽光,缺少自信,他總是害怕做錯事,害怕受到責罰。孩子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童真的本性,而因為害怕,把他的思維固定在一個模式里,讓他失去了發揮的空間,失去了他原有的天性。
因為長期處在一個恐懼的狀態,導致孩子上課不敢回答老師的提問,他害怕萬一回答錯了,會受到老師的責罰;不敢積極參加學校的任何活動,他害怕自己做不好,會得到同學的嘲笑。
教育孩子需要技巧,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他的不是。指責也要有方式方法。同樣的一件事情,也許換一種方式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
爸爸的方式:
你如果在三分鐘之內吃不完,就要皮鞭伺候。
媽媽的方式:
寶貝趕快吃,媽媽相信你在三分鐘之內一定能吃完。
孩子對爸爸的回應是:
帶著情緒和恐懼吃飯,然而在這種狀態下,對孩子身體和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孩子對媽媽的回應是:
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在一種被肯定的狀態下吃完飯。
兩種方式,確有不同的效果。
孩子說:“媽媽我不喜歡爸爸”,他總是訓我。
我告訴孩子,爸爸是為了你好。
孩子說:“就算他是為了我好,我也不愛他”。
我只能保持沉默……
不管老公出差多久,孩子從不問起他爸爸。他覺得只要有媽媽就夠了。
針對這件事情,我曾多次和老公溝通,也不知吵過多少次架,可我總是被他的歪理辯論整的啞口無言。
老公是學法律的,有一張能言善辯的嘴,和他辯論一件事,我常常以失敗收場。
也許是性格的緣故,老公在對待孩子方面,從來都是家長式的做派。孩子期盼他考的好的時候,爸爸能給他一句獎勵;當他考的不好的時候,能給他一句鼓勵;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給予他指點和幫助;當他受到委屈的時候,能給他一個擁抱,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恐嚇。
老公的冷漠如同冬日的雪,頑固不化。
而就在今天,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大家都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朋友們都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也許是朋友們的討論讓他受到了啟發,還是別的家長和孩子的互動觸動到了他,他突然變了。
聚會結束回到家,他主動給孩子輔導作業,就算錯了,給耐心的講解,一遍又一遍,遇以前早該掀房揭瓦;孩子吃飯不小心把飯菜撒在了褲子上,他也只是忙著給擦掉了,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一天居然和孩子互動頻繁,言語中多了一份慈愛,少了以前歇斯底里的吼叫。
這是曾經從未有過的,不知道是哪根神經被觸動了,不管怎樣我還是由衷的高興。
一下午孩子蹦蹦跳跳,那份童心出來了,發自內心的喜悅和開心。
我在廚房做好飯,孩子鉆進廚房說:“媽媽我要給爸爸端飯”,這是不曾有過的想象。我看到老公臉上也露出了笑容,那是感動的笑容。
突然之間,孩子長大了,老公成熟了,家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有時候,教育孩子沒有錯,但要講究方式方法,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再給扇巴掌的同時,也不要吝嗇給上一塊糖,孩子的人生也許是不一樣的一種局面。
錯不在孩子,更多的時候反省的是家長。你好好說一句話,孩子會給你加倍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