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小動物,來美國后一直在animal shelter做義工,主要負責貓咪的socialize。簡單說來就是讓貓咪習慣有不同的人在身邊,以便在它們碰到有領養意向的來訪者時,表現自如,討人喜歡,增加成功率。
當中最難的是碰上剛出生就在野外流浪的小貓,因為從來沒有和人接觸過,它們本能地會很害怕人,認定“人”這樣一個巨大的生物是對它們有害的,所以會躲避,會威嚇,會攻擊。
面對這樣under social的奶貓,我們志愿者也要接受專門的培訓,一是保護自己,二是能給害怕的小奶貓有正面的引導。
總體流程:
1、讓它們習慣和人共處一室,志愿者不需要和貓有互動,可以在它們看得到的地方玩玩手機看看書。
2、嘗試用小木勺喂食,如果不接受,就把食物放一邊看它們吃,讓它們把食物和人聯系起來。
3、志愿者拿工具和它們互動,用puff stick(長木棍上粘著毛茸茸的小球)慢慢地去接近,最好能撫摸它們額頭.
4、當奶貓們不再抵觸puff stick,嘗試用手撫摸,如果奶貓有攻擊或咬的行為,立即停止。
5、不要直接抱奶貓,用毛巾像裹嬰兒一樣裹住它們,抱在懷里。
以上每一步都要根據奶貓的反應來決定,如果反應太激烈,就停止,多數第一次看到puff stick就很害怕,會hissing,就要在那里停止,而不是繼續接近。
這里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把奶貓逼到角落,讓他們無處可逃,激化它們的恐懼,繼而做出攻擊志愿者的行為。
當然,如果沒有這樣的指導,普通人的想法是懲罰它們的攻擊行為,人的力氣肯定是比貓大,可以把它們打服帖。但是這樣方式只會有兩種結果,一是貓的攻擊性更強,完全無法和人相處,最后只能安樂死,二是貓咪因為恐懼不反抗,但不會真心接受和喜歡主人。這樣的貓就是性格有缺陷的,不會是一個合格的伴侶寵物。來領養的人也是希望領養到一只喜歡人而不是懼怕人的貓,是領回家當家人,而不是當奴隸。
以暴制暴和通過合理的步驟來socialize,在我看來就是,野蠻和文明的區別。
對待害怕的貓是有這樣一個流程,對待害怕的人呢?
非法移民也好,難民也好,就是普通人被逼到走投無路,反抗和攻擊也是必然的。
特別是難民問題,大規模安置難民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新問題,完善應對方式不是說今天要有就馬上有的,很多人也在為此努力,但是一刀切的拒絕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呢?現在ISIS大概是2.8到8百萬人,無處可去的難民,最后可能只能反過頭加入ISIS。越來越多的兒童被洗腦,被當作人體炸彈,這個世界真的會更太平嗎?
當然我也不是說,就這樣放難民進來,我只是因為看到貓咪的事情,真心覺得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歐洲在這上面做的并不都對,但是對美國來說,是寶貴的經驗,新來的難民怎么安置,怎么更好的融入當地社會,進一步說怎么能更好的幫助當地的社會發展,都不是完全沒有辦法的。沒有一開始的onboarding,一個從舊社會來到新社會的人也肯定會犯法,但不代表這個人就是骨子里壞,無藥可救啊。
貓咪不能說話,只能通過肢體和聲音來表達,也是因為動物學家多年的研究才能找到比較好的應對方法。人和人可以溝通,這明明是最大的優勢,卻被恐懼遮蔽的途徑。
所以在這些問題上更想聽一些專家的意見,而不是普通人只靠本能做的判斷。還有很多人都說不接受難民是常識的回歸,沒人希望放不安全的人進來,這是為自身利益考慮。我只能說,我的想法也是為自身利益考慮,拒絕是短時的解決方式,長期來看并不一定,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上我更想選長期。
P.S. ? 其實對付貓咪的這一套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比如通過一定的工具保障自己的安全,puff stick,喂食的木勺,都是為了避免志愿者的手離貓咪太近而被咬。一定的空間和距離,給兩方都有調整和習慣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