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為你解決兩個問題:
1.什么樣的表揚對孩子更有利?
2. 什么樣的批評對孩子更有利?
兩種方式:
下面兩種對待孩子的方式,以你目前的感覺來判斷,哪一種方式更好?
表揚:具體內容——孩子在朋友面前背誦了一首古詩:
A:哇,寶貝,你真是太棒了,小腦袋真是太聰明了。
B: 嗯,寶貝,你這段時間背誦了不少古詩,今天在叔叔阿姨面前表現得也很大方!
批評: 具體內容 —— ? 孩子在外耍賴要吃零食
A: 怎么又要吃零食啊,不是說好不吃零食的嘛?你怎么說話不算數?我們說好的事情怎么有忘記了?你到底能記住嗎?
B:寶貝,你先冷靜,媽媽知道你想吃零食,但是等下我們要吃飯了,現在吃零食,等會就吃不下飯了。而且呢,我們也說好的,吃太多零食對你的身體不好啊,你想起來了嗎?
兩種方式你有答案了嗎?你平時都在用哪一種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呢?
分析下這兩個例子,對于表揚,A主要集中在夸孩子聰明,棒,這肯定是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禪,以及下意識的夸贊方式;B則具體闡述孩子的用心,具體的表現。
對于批評,A將一件吃零食的事情不斷地擴大,從吃零食到守信,再到記憶力,有明顯的情緒發泄;B則先從孩子情緒入手,講道理,擺事實。
這兩種方式,表揚上你或許還看不出具體的差異,但是批評明顯是B做的更好。 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兩種方式下,都是B做地更好。差異在于兩種情境下,對孩子思維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用A的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固定型的心智模式;B給孩子灌輸的是成長性的心智模式。
兩種心智
提出這一心智理論的是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期初她發現了一個現象:遇到同樣的挫折,有的孩子能屢敗屢戰,不斷挑戰,但是有的孩子前功盡棄,不敢挑戰?基于這個現象,德韋克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發現,這兩種孩子變現的差異來源于思維的差異。關鍵在于孩子認為一個人的智力,品質,能力到底是由先天決定的,還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改變的。如果你認為是先天決定的,那就是固定型心智;如果你認為盡管先天有成分,但是依靠后天的努力,完全是可以改變的,那就是成長型心智了。
上面的表揚中,A主要用的是聰明,這是一種天賦。B強調了孩子花費了時間,具體在說努力。在批評里面,A批判孩子不守信用,B則沒有任何對于孩子品質的否定。
兩種心智影響下的孩子在諸多方面會表現得不同。比如,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因為他會覺得這件事情我做不下去了,是因為我不夠聰明;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則容易堅持,他會覺得我再堅持一會,也許就能解決問題了。現在也已經有腦科學研究證明,固定型心智的孩子在面對錯誤時,大腦幾乎沒有什么活動,而成長型心智的孩子,大腦高速運轉,積極應對錯誤,從中學習。
批評孩子的品質則更容易使孩子在這一方面走得更艱難。有時候大人隨口批評孩子幾句,就像說平常話一樣,給孩子留下的確是非常糟糕的情緒體驗。比如,很多小孩子兩歲左右,盡管已經能夠說話了,但是出門和朋友鄰居打招呼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立刻給孩子戴了“不講禮貌”的帽子,那么你會發現孩子出門遇到熟人會越來越緊張,越來越膽怯,更別提講禮貌了。
兩種對策:
在說具體的操作之前,需要先闡述清楚一個問題,就是大人的說話方式。有時候并不是孩子不聽話,真實的原因是,你講述的事情不清晰,導致孩子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比如你和孩子說:好好吃飯。那什么是好好吃飯,我坐在這吃是好好吃,還是你喂我吃是好好吃,孩子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只有你和孩子說,來,我們先吃菜,再吃肉,最后還要吃點飯,都能吃完就最好了。只有這樣清晰具體的闡述與分解目標才能獲得孩子最大程度的配合。
那么在具體的操作上需要怎么做呢?表揚方面,從我的經驗來看,就是要耐心得將孩子做地好的事情具體表達出來,讓孩子明白我在夸獎他什么。夸獎的具體內容就是使用成長型心智,夸獎孩子的努力,過程還有成長。
比如孩子今天畫了一幅作品,你說:你好厲害啊,畫得真漂亮,孩子當然高興,但是到底哪里漂亮啊?我怎么就厲害了,孩子其實根本不懂。那么具體來表揚,要怎么說呢?
上周我的孩子在藝術課上完成了一幅天空和彩虹的作品。彩虹部分是用皺紋紙一條條貼上去的,最后一條因為位置不夠了,所以她自己把皺紋紙折疊起來貼在了“天空”上。這個點雖然小,但是讓我們覺得她很用心。所以利用成長型的心態來夸獎她,我就需要這樣走三步。第一,我說你今天上課很專心啊,上課的時候從來沒有回頭看在教室外面的媽媽,一直在關注老師;第二,我發現今天你在畫畫和做手工的時候都是自己完成的,已經不需要老師的幫助了;第三,我發現你今天彩虹的時候,反復地嘗試了幾次,想把它貼在這個位置上,特別用心啊.這樣的三句話基本上從三個層面肯定了孩子的表現。
當然了,表揚對我們來說相對容易,因為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情緒相對正常,而孩子犯錯的時候,最容易引爆我們的情緒。所以在需要批評的時候,我們更容易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處理起來就需要更多的”技巧“了。總結來說就是需要:控制情緒,就事論事,并且帶著孩子改正。
作為成年人,你一定受到過批評,哪種方式你最受不了呢?是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先對你發泄情緒,然后直接否定你的人生,接著東拉西扯,前前后后的事情都翻出來,最后還不說怎么改正的批評?那對待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將心比心,我們都不喜歡的這幾點更不能用在孩子身上。
以自己的孩子收拾玩具為例,這件事情比較讓我頭疼,嘗試了很多次都不見效果,直到最近才算有起色。以前,睡覺前我就只說一句,快收玩具,不收媽媽全給你扔光,家里天天讓你搞地亂七八糟的。結果只有偶爾那么幾次能夠做到。最近我慢慢改正了做法:首先,平心靜氣告訴孩子,收拾玩具是你現在在家里力所能及的責任;第二,明確告訴孩子哪些玩具必須收到什么地方,并且告訴她,以前是媽媽說得不清楚,不是寶寶不愿意收玩具,共情一把;第三,等她收拾得差不多了,有不知道怎么處理的時候,或者有收拾得不合適的地方,親自帶她完成剩下的任務;最后,及時給她鼓勵與肯定,表揚她在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另外,就我自己而言,因為性格較急,有時候因為忙碌而疲憊,難免會有”炸毛“的時候,但是從來不說否定孩子性格,品質的話,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會立刻抱抱她,講清楚為什么我著急了,并且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所以,怎么批評與表揚你清楚了嗎?
最后,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覺得孩子的成長肯定是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孩子不會因為你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的運用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就像最近很好玩的一組漫畫,描述的媽媽與孩子的常態:前一秒母慈子笑,后一秒雞飛狗跳;前一秒你摟我抱,后一秒連打帶削。這是與孩子相處的真正日常。與孩子的相處,是相互成長的過程。盡管成長必然是磕磕碰碰的,但是我們有最重要的鏈接做為紐帶: 愛與親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