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譯文
商湯與棘的對話說明了這個道理,商湯詢問棘:“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廣無涯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背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凌越云氣、背靠青天,然后向南而飛,準備飛到南方的大海。水澤邊的小雀譏笑它說:‘它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一跳躍就飛起來,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飛翔,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格局與大格局的不同了。
旁記
認識不同、見地不同、見解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也就不同,小境界不知道大境界,世俗凡人不知道圣賢們的境界和行履。佛教中說: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境界,然二地菩薩知初地菩薩所有境界。也就是說,對于修行悟道的菩薩們,地次低的尚且不知道地次高的境界,更何況我們這些被七情六欲牽纏和束縛的凡夫們呢!
“絕云氣、負青天”:此實乃沖天之志也。比之于功名富貴,離塵出世繼而達到逍遙解脫的境地,實乃大丈夫所為,若能不耽于一己之逍遙,而以慈悲之心普濟群生,則為大菩薩所為。
蓋生而為人,智慧其實廣大無邊,然成就大業者,所受磨難也就愈重。若能在重重艱辛逆境中,依然能有逍遙之本性,并不為雞毛蒜皮陳芝麻爛谷子的一點一滴所牽纏耗費寶貴的心力,當為人之豪杰也。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的人始終無法去理解宗教和哲學的大智慧,在功名利祿和張家長李家短當中斤斤計較。
所以說小聰明不知道大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莊子在這里所說的小鳥怎知大鵬之志的故事。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不要拿自己的度量和境界去衡量別人的境界,尤其是不要用自己凡夫的心態去臆測圣賢們的心胸和智慧。
對萬事萬物持有敬畏和謙虛的心態,這是人的本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