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和《L'amour est Bleu》
——關于工作和自我成長問題的思考
No.97
寫在前面
寫下這個題目,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只大寫的“灰暗的姑娘”,迷上《L'amour est Bleu》這首歌,是它歌詞有藍色、綠色、紅色、灰色、黑色,像是生活中的情緒和冒泡的問題。
說到問題,最近確實梳理了工作以來的很多困惑,如果你趕時間,可以向下拉,看到你感興趣的話題停下來思考思考,看看我的思考,我們還可以交流,若你沒有這些困惑,那更是檢驗了你現在很幸福。
好了,我們開始。
從開始學習法語,最喜歡的一首歌就是《L'amour est Bleu》(又作《Love is blue》,《愛情是藍色的》),每一次旋律響起,我都會深深陶醉。直到后來法語程度慢慢好起來,才明白這是一首灰色的、憂郁的歌。其實,不過就是今天下午(5月3日),才發現的。
很多事情像是一連串的泡泡,連續地、亮晶晶地出現在生活中,開始被它們的五彩斑斕而感到著迷,慢慢發現,它們的美實際上來源于太陽的光芒,而且一戳就破,甚至不用費神,過一段時間自己就不見了,留下斑駁痕跡。比如,對自己的高標準、高要求。
很多次,在寫文章的時候,我感覺像是在打仗,文字是我手里的武器,無論是總結自己、討論觀點、生活感想,即像是對自己的總結和要求,又像是對自己的批判,或者干脆就是用一連串自己沒有做到的To do list來展示自己的無能,從自責和內疚中獲得能量、向前的動力。
就像是一直用背負著沉重責任這件事來激勵自己向前,同時還在自己身上不斷加碼,每一次嘴上都喊叫著要給自己“減負”,實際上減來減去,只增不減。
就是我自己看到這種狀況也是著急的要命,可是每一次實際操作的時候,又會回到自我檢查的模式,挑出自己一大堆的毛病,并且不斷期待有更高的標準,只要自己做到了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只是很可惜,這種游戲不知道是自己玩膩了,還是能夠感受到被身邊的“女神們”溫柔對待,決定開始認真愛自己了,反正最近一段時間,清楚地看到在這場循環中對自己莫大的傷害。
關于對工作的不滿,剛開始集中在:
Q:工作中我負面情緒較多,我不喜歡工作時自己的狀態,我討厭現在自己做的事情;
A:為什么負面情緒多?是自己能力不足么?到底在討厭或者逃避什么?
很顯然不是能力的問題,只是我擅長的是做培訓和管理,在這方面我更有心得體會和經驗,但是現在需要我做大量其他工作,并且還是不斷不斷重復的內容。
很多東西簡單透頂,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要教多少遍,可是最后反饋的結果和我預期相差特別大,我開始對我自己失望,也許我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我做不好這件事。
可是做別的事情就能解決么?我到底喜歡什么呢?做什么能讓我快樂起來,喜歡自己的狀態,擁有更多的正能量呢?如果換一個工作真的能改變這樣的現狀么?
思考了很久,我給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就如我一直講的那樣,我在工作中對自己不滿意而產生的深深地內疚,這種情緒會一直陪伴我,讓我不能單純的面對一件事。
每一次,我面對的工作變成了我對自己是否足夠好的一次審核。可惜的是,我對自己怎么樣都不滿意,又怎么會對自己完成的工作滿意呢?
Q:工作模式不是我喜歡的,我只能做改變自己的事情,我沒有能力和能量去影響別人;
A:要換工作模式那就先和自己目標職業的優秀的人去談。
前兩天在考慮換工作的時候,和一位做編輯、撰稿、程序員在聊天之后,我無法想象自己每天都只是面對電腦碼字的狀態,我才深刻理解,原來自己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樣羨慕做這樣的人,我其實更喜歡天大地大的世界,這和我現在這份工作并不矛盾。
如果問題不是對模式的不滿意,那我到底對什么如此絕望?
Q:我希望在工作中共事的人是積極向上、不斷提升、能與我撞出思維火花的人,目前工作伙伴和我預期差別過大;
A:到底是期待和自己合作的人優秀,還是期待自己有更強勁的競爭對手?
說到底,還是自己更習慣競爭的環境。
每一次,當我來到相對的“舒適區”的時候,都會渾身不舒服。別人是總喜歡呆在“舒適區”,我是完全不能忍受自己在“舒適區”。
學習經濟學、心理學、哲學、中醫、琵琶、書法、繪畫、英語、法語、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等,隨時隨地補充自己的資源庫,實際上是為了檢查自己還有什么做的不好,如果身邊出現了比自己優秀的人,如何努力才能不被別人的光芒掩去我的存在感。
在“那個更優秀的人”出現之前,我深深的為自己無知而一直努力著,只是等了這么些年,“那個人”一直沒有來。這讓我想起了話劇《等待戈多》,很多人在等戈多,從日落等到晨昏,從青蔥等到白發,沉默而忙碌,但你若問:“戈多是誰?”沒有人可以回答,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若你問我:“那個更優秀的人是誰?”我也將沉默之后告訴你,我也不知道。
就是這樣可笑的等著。而今天才知道。
就這樣期待著的,不過是“心魔”,若你懂我在說什么,怕是你也有一個住在你內心某一個角落。不怕,只要不是時時啃噬你的心靈,有這樣一個“戈多”,那樣一種另類游戲、
Q:到底是因為自己能力日漸增長需要個更大的平臺,來釋放自己的荷爾蒙,還是因為把自己“架空”,卻忘了怎樣落地?
A:越要求越茫然,越茫然越努力。
今天受邀參加一位經理晉升慶典的策劃,我是主力,這也不是我第一次出謀劃策,我也清楚自己在三天活動中的分量,但我并不興奮。被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尊重和認可,似乎已經成為我這半年的家常便飯,當我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的時候,我就越茫然,我能做的僅此而已么?為什么就是如此,我仍是感受束手束腳?
有那么30幾個小時,我以為我想明白了——平臺,一定是因為現在的平臺和團隊結構無法完全展示我自己的能力,所以,做事總會覺得不能盡興,解決的辦法,要么就是再管理幾個Team,升職加薪,或者干脆換一個更大的平臺。
可是這么想的時候,又會想要靠自己,別人給的Team或者項目,畢竟不是自己從小帶到大的,以后能不能跟自己一條心還真的很難說,想要累積屬于自己的一切,一切還要自己來。
后來“我的女神們”直接告訴我,為什么一定是帶領?難道你不能降下來,和他們一起從頭再來一遍么?
我抓狂,這幾年我已經重新來過很多遍了,如果總是不斷重新再來一遍,什么時候是個頭?我期待自己在工作中是螺旋式上升,可以慢,但不能站,你現在不僅要我站,還要我倒退?
女神們嚴肅地說,工作就是這樣啊,簡單的重復,最后才有不斷的結果啊!
我歇菜,那我的螺旋式成長呢?
猛然地我明白,工作中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成長,而是能伸能曲,為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不斷付出,還能為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只是站著為別人鼓掌。
站著,不代表停滯不前。自己依然可以很努力,還可以涉獵自己的很多方面,等到下面一波“韭菜”長上,收割成果之后,仍舊可以向上生長。還能保持自己的優勢。
Q:工作瓶頸是工作屬性、環境、人員、制度等的原因么?
A:不是,是自己對自己身邊世界認識的局限的放大。
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這才是和自己對話的重點。
這是放大自己格局的開始,比別人看得遠未必是好事,因為要忍耐的更多。
此刻,我能想到的就是《士兵突擊》結尾,袁朗對成才說的那段話:
“你知道我年輕時最像你們三個中的誰嗎?像你,別驚訝。比吳哲更專心,比許三多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比他們都更要理智,當有一天能看破自己狹隘的天地時,他就是可能的一個管理者。是的,管理者,不討人喜歡,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放在第一位的絕對不是討人喜歡——就像我有時候很討人厭一樣。你要選擇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最可愛的人。”
……
“是啊,路很長,比許三多還要長,你會比許三多更多迷茫,所以……“
……
“我必須先問你一句,如果這是你的路,你愿意來我們老A嗎?”
愿意么?成才摟緊顫栗的許三多哭了,因為這一句過于漫長卻絕非答案的話哭泣。
我想,我也該哭泣,可今晚喝了不少紅酒,確實只有放松的神經,微醺的情結,沒有眼淚蔓延。為我走出又一個迷茫干杯!
寫在后面
不敢說我寫出來的思考過程全是對的,也許中間的問題,你也曾遇到過,或者你根本沒有遇到,這都沒關系,重點是有了這樣的思考,讓我們更能體會生活中的快樂很簡單,但是不快樂一定要去找原因,明白了自己的情緒,就算是blue的,也可以重新blingbling起來。
感謝最近幫我梳理思路的朋友,動力小組的各位女神們、《歡樂頌》電視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混沌研習社》最新一期分享“從人的角度重估商業價值”、十八創課程之“消費升級時代的單品成長手冊”、《蔣勛講紅樓夢》第三十五回、滬江法語音標課程、樹豐老師的分享課和《做專家還是做雜家?》,還有很多都是引發我思考的內容。
寫一寫自己的心里話,未來的路就更好向前。
灰姑娘的“水晶鞋”是仙女送的,在沒有水晶鞋之前,她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顧影自憐的姑娘,可一雙鞋子,讓她走進了幸福殿堂。
讓這些思考給你穿一雙“水晶鞋”,自信和幸福纏繞出一件奢華禮服,自己的行動和改變成為“南瓜馬車”,先有機會與王子共舞一曲,再學宋鐘基的“撩妹技能”,給自己的人生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