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打擾你,親親我就走”孩子簡單一句話,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壹
前段事件有個新聞事件,引發上萬點贊。
西安通化門地鐵站,正值暑期一個三歲孩子頂著當頭烈日,跑來車站找媽媽只為了能看媽媽一眼,而他的媽媽正是當值的站長。
見到媽媽后,孩子就說了一句話:“媽媽,我不打擾你工作,親親我就走。”
孩子踮著腳尖,緊緊摟住媽媽的脖子,給媽媽一個思念的吻。這一幕紅讓多少人了眼眶。
由于工作需要,站長需要早上8點到晚上8點,均需在車站堅守崗位。晚上到家看著孩子已經熟睡的臉龐,由心底生出太多無奈和愧疚。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那些看似歲月靜好的背后,都有人在負重前行。
小時候不明白為什么父母總是那么忙,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發現時間永遠不夠用,慢慢理解,哪怕多掙一分,就能給孩子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貳
我女兒平時丟給爺爺奶奶帶,只有周末才有空去看望,每次離開的時候都黏著我不放手。小姑娘抱著我的手,一遍一遍地說:媽媽別走。
我摸摸她不知何時已經可以扎起來的小辮,一再解釋:媽媽很忙,要開很多會,等下個禮拜媽媽又能來陪你了。
女兒急得帶著哭腔說:媽媽我就坐在你旁邊看你開會,看你寫字,我保證不吵。
當時心里一陣泛酸,五味雜陳,差點掉眼淚。為什么這樣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滿足?越是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
女兒啊,請你理解爸爸和媽媽,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我從不鼓勵從眾式辭職在家帶孩子,家庭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生活逼迫著我們不得不一邊養家,一邊帶娃。
只希望廣大放不下工作、抱不起孩子的父母,能夠抽一點時間留給小天使們。
愿我們辛苦打拼、揮灑汗水回頭發現,孩子依然愿意等我們回家。
叁
抽一點點時間,一次高質量的陪伴,不過是一次親子沐浴,一次睡前伴讀,都是愛的回應方式。
媽媽給予孩子愛的回應,會成為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精神食糧。
三歲前,父母更注重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從三歲開始,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視越來越提高比重。“三歲”,成了一個較為鮮明的分水嶺。
阿諾·吉塞爾博士說:“他們把從前獲得的種種能力結合起來,在3歲時呈現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于四肢和大腦快速發育期,對外界的探索欲逐漸膨脹,開始理解世界的復雜,因此也倍加需要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