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近超級不爽,于是又想寫東西了。
于我而言,憤怒才是第一生產力。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最開始的態度問題,這一次入職新公司破冰非常緩慢,幾乎快兩個月過去了,我還是完全沒有進入狀態,不管是對產品的了解,還是與同事的關系都是隔著冰山的狀態。
最開始期待值極高,接著摔入谷底,不斷的暗示自己調整狀態,享受被虐的過程。leader前一段時間說我狀態好多了,但我依舊覺得這并不是我的正常狀態,也許是上一家公司慣我太多。
1.微信辦公簡直傻逼。
真是難以想象竟然有一家接近300人的公司使用微信辦公,新人入職就被拉到各式各樣的群里,公司大群,部門大群,小組小群。你因為工作需要申請各種權限時,你需要加一個個的同事,等待對方通過后,再談事情。然而我只是想增加一個權限,并不想加任何的同事。
在微信里講重要的事情,信息流一刷都沒了,還委屈說我通知了,服氣。
深夜往微信群扔文件,扔完再艾特你,于是你第二天看到后先從手機端下載再轉發到助手,在PC端再下載下來。怎么不去死。
跟對方說發郵件,絲毫不鳥你,繼續微信群扔文件。#好了有些同事也是傻逼。
2.作為員工,我到底要干嘛?
被招聘進去我以為要開始學習技術,作為一名爬蟲的產品狗,躍躍一試。
然而審完兩天小黃圖后,開始讓我接手海外A事情,還沒接手呢又讓我先把國內B事情接過來。于是手忙腳亂的接了。
每天被虐的死去活來,事情多,重復性強,內容管理系統太難用(作為運營驅動型公司,后臺難用的一逼,經常間歇性罷工,除了等別無他法,作為一個產品狗哪里遭受過這種待遇。運營的小伙伴安慰說習慣就好了。
果然習慣就好了。
剛剛開始習慣,就又轉手把這個交接給別人。開始接某助理留下的坑C,坑只做了一個功能呢,又開始接運營活動。思考運營策略。
倒是很開心,然而變來變去,我也是不太懂。
這是明顯的管理加人思維,我們事情太多忙不過來啊,招人吧。
人來了,什么事情交給他做呢,先做這個吧。
哎呀,有點調整,讓她換個位置吧。
哎呀還是好多事情啊,大家都好忙啊都在加班啊。
3.產品經理定義數據庫表字段。
為什么對這件事情耿耿于懷,因為我在為此事情買單。就在剛剛,已經是深夜,研發還在辦公室做兩個表同步的事情。然而因為棄用表與新表沒切干凈,新表又要與關聯表同步,出了問題。
至此我有兩個疑問,產品助理哪來的自信去定義字段?
其次,產品定義的字段,表名研發都不過問么?都不清楚字段都敢建表?
沒關系,就是低頭肝。
這種加班絲毫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我也被教育產品經理可以不考慮建表,但是sql語句一定要玩的溜。呵呵一臉。
我會sql,但我并不樂于寫好insert語句讓你直接去執行。
由此引申各個角色的邊界到底在哪里,我從未見過這樣行事的公司,可能是見識不夠多。
產品和研發的邊界
在以往經歷的公司,產品和研發各司其職。產品連數據庫都不會去連。
作為一個功能型產品經理,關注的是產品的用戶和功能,實現邏輯定義清晰,找研發碰,雙方覺得這事兒可干,那就肝吧。
遇到好的研發leader,他會幫你理清思路,甚至給你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還會去追問功能的性價比。
我一直耿耿于懷表的這個問題在于,我似乎不是同類,能否寫出漂亮的sql語句竟然能成為衡量一個產品是否專業的標準。而其他產品似乎也很自得于這一點,那我想說我第一年工作的時候可是非常專業,畢竟大部分時間都在跟sql打交道。
而研發為什么不動腦子?
研發更像是機器,你告訴我1對著1,2對著2,3對著3,我可以幫你同步。哈?你這個這里有1,那里沒有,同步不了哦。
你只告訴我具體的實現方式,但是我腳本寫好了到底什么時候執行呢?你這不說清楚就是需求描述不清晰啊。我的天,我的需求背景和目的都是白寫的吧。
那我的腳本執行結果之后更新到哪張表里呢?operater寫誰呢?(寫我行不行啊
永遠不知道需求應該細化到什么程度,而陌生人之間的這種摩擦真是太生硬了。
對方覺得你太不專業了,需求這么描述要怎么做。
我????
產品和運營的邊界
無數文章講了產品和運營的區別,身處產品時覺得運營無力,其實是甩鍋的想法,究其根源是產品本身有問題。畢竟不能責怪自己對不對。
身處運營會覺得更無力,就像忽然拿到一把槍,裝滿了子彈,卻不知道往哪打。
身邊人會用理論派的思維幫你分析,超級nice地幫你理清思路,你要先看好目標是什么,瞄準,扣扳機,看反饋就OK啦。
如果我是別人,我也可以給出這樣的建議,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
身處黑暗,需要找尋的是一絲光芒可以看清楚目標。
又或者簡單粗暴,根本不考慮看清,而是反正已身處黑暗之中,當自己是瞎子先掃射一圈。根據命中的反饋再次攻擊。
產品的那一套先搞清楚目標用戶,解決什么樣子的問題,預期目標是什么,完全行不通。或者根本沒時間行通。
我們的口號就是:
先肝。
今天翅膀發微博說,我做產品啊,其實就是玄學(靠感覺。
純銀的話是:
正確的產品設計一定能反推出強大的邏輯鏈,但強大的邏輯鏈不一定能推導出正確的產品設計。這就是做產品之所以被稱之為玄學,也是我認為做產品讀書無用論的原因所在。
又想了想,這件事情還是可以解釋的。做產品的變量太多,當所有變量都穩定下來,通過結果反推可以得出篤定的結果,當事人卻很難穿越重重變量的迷霧。你信賴的每一個理論、方法和案例,都會在東拉一把西扯一把的變量影響下扭曲得面目全非。
運營是否同理?
下周第一個活動上線之后,也許感知會更清晰吧。
今日被隔壁產品總監噴做的調研活動毫無意義,目的是什么呢(產品一味的套路。
作為產品狗我當然是很贊同他的觀點的,用戶并不能幫你做選擇,并且還舉了喬布斯才不理用戶反饋的例子。厲害啊。
對方希望做一些功能的場景化推介,這就是產品思維,我上了A功能,但是數據不夠好看。所以肯定是用戶不知道這個功能特別好用,所以這是你們運營的工作沒有到位,為什么不圍繞這個功能做一些推廣呢。你看2C產品都這么想,我之前做2B產品強烈倚賴市場和運營也不是太過分對不對。
反正數據上不去肯定不是我的功能問題啦,這個需求肯定是存在的,如果要說有問題一定是你們的問題。
inter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