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英語真是一個讓我頭疼的存在!
我的本科專業是旅游管理,專業英語學得很happy,因為都是各種吃的玩的,與日常生活相關度很高,學起來還算輕松。
可是,MPA的專業英語,就真的全都是術語呀!簡直抓狂。
教專業英語的老師是個看上去很年輕的博士生,臉圓圓的,笑起來像個洋娃娃。穿衣服也很隨意,大多是寬松的韓版,看起來就更學生氣了。
有八卦的同學打聽過她的實際年齡,比我還大幾歲呢。長駐校園的人就是容易青春常駐呀!
就是這么一個洋娃娃般的老師,第一天的課程就讓我們一片哀嚎……
剛上課時,她說,第一次見面,開場白就用中文吧。然后說了大概不到十分鐘的中文,講了些「大家都考上研究生了,也都過了六級,基本的語法和語感都是沒問題的」之類的對我們表示信任的言辭,就開始全英文了。
真的是全英文!
結果就是,她關于課程的介紹和要求,我們都沒聽懂。
她要求我們分組閱讀英文原版教材的不同章節,每節課開始后的20分鐘依次上臺做presentation,講解相應的單元。
到了第二周上課時,輪到第一組做presentation了,但他們完全沒準備,班長和學習委員一口咬定她沒說過,弄得她一副氣結的樣子,不得不調整課堂上的中英文比例。
就是嘛,不能太高估我們的英文聽說水平!
舉個小例子吧:第一次課時,她用英文解釋constitutional monarchy,說了一大堆的英文,我們都不太懂她說的是什么意思,更別說理解constitutional monarchy是什么了。終于有同學查字典告訴我們,這是「君主立憲制」,這才恍然大悟,哦~~~
估計她也蠻郁悶,這幫在職研究生,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從9月開課到11月考試,英語課程其實只有4個整天,但我們經受的折磨,絕對綿延兩個多月,因為每次上課后都要完成作業,完成各種presentation和paper,準備作業時的壓力重重,提交作業時的惴惴不安,比十多年前的學生時代更加煎熬——畢竟那時候只需要學習,現在還要兼顧工作和家庭。
吐槽歸吐槽,不能因為過程痛苦而忽視從中得到的收獲。
這位英語老師雖然年輕,但對我們這僅僅4個整天的課程設計,很是用心。她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為我們演示了練習方法,并帶著我們嘗試這些方法。
聽
第一次上課,她放了段NPR的broadcast給我們聽。第一遍,問我們聽懂了百分之多少,大家一片茫然。她又放了第二遍,結束后問我們catch到多少,有學霸說出了一些零星的關鍵詞。播放第三遍時,她把錄音的文字版投影給我們看,這次終于明白是在講什么了,不過大概是閱讀的功勞。
老師說,我們這么多年來一直在訓練閱讀,忽視了英文的聽說,但作為交流工具,其實聽和說更重要。她建議我們堅持聽NPR的broadcast,這是公共管理領域的廣播節目。可以隔天選一個新聞,聽兩遍后再對照原文,弄明白意思后反復聽,還可以跟讀和背誦一些句子。
她在課堂上給我們播放的那則新聞,內容是反腐行動,很多句子都是我們經常用中文說的,但從未想過如果用英文,應該怎么表達。多聽這些時事新聞,對于提高表達和交流水平,增加詞匯量,都很有幫助。
說
從一開始,老師就強調practice 的重要性。
她在課堂上不遺余力地鼓勵我們練習,主動發言的同學會有額外加分哦。她要求我們說完整的句子,想到關鍵詞后,盡量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
這讓我想起出國旅行,其實自助出國游對英語的要求并不算高,關鍵詞+比劃,基本上能讓別人明白我們的意思。
在課堂之外,她建議我們自己組建英語角。
關于練習方法,我發郵件像她請教,她非常認真地回復了:
關于學習方法,說到底語言一定是要用的,否則誰都會忘記。大家都進入碩士階段了,基本的語法和語感都是沒問題的,現在最大的困難可能一是詞匯,二是開口的信心和勇氣。
第一,詞匯量可以慢慢積累,熟悉課件和閱讀材料中的詞匯是了解專業術語的方式;而對于日常對話中的詞匯,首先可以熟記托福詞匯表,里面都是常用詞。
NPR也是一個好渠道,雖然語速較快。我建議你可以每天或者隔天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新聞,和課堂上一樣,先聽兩遍然后對照原文來反復聽。在反復聽的階段,重要的是你要先弄清楚所有不認識的詞匯的意思,然后邊聽邊跟讀,甚至可以背誦一些短而容易上口的句子。這對詞匯量和口語都有幫助。
第二,學語言必須敢開口。我當初被迫翻譯,剛剛開始很慘的,有一個美國學者直接受不了要求換人。要知道美國人一般是非常客套的,你可以想象我把她逼到什么程度了,哈哈!
當然作為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可能沒我當年那么厚臉皮,所以我想剛開始的時候不一定要找native speaker來練。而是可以和同學們練,和非英語國家的外國人練,這樣大家互相容忍的程度會高很多。所以,課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然后上次有同學提到的大家同學們聯合組建一個English corner,我認為也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正如她所言,英語口語的提升方法無他,多開口練習才是王道!
讀
閱讀方面的練習,老師講得不多,大概是認為我們的閱讀能力已經OK了吧。
她給我們提供了一本英文原版的專業教材,要求我們每節課前閱讀相關的章節。
這本教材非常厚,讀起來感覺很像我在大學時讀薩繆爾森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不是那種板著臉說教的風格,而是從生活中熟悉的片段說起,娓娓道來。
可惜時間有限,我總也讀不完要求的章節……
等我的透析法閱讀漸入佳境時,要啃完這本教材才好。
寫
老師專門用半節課的時間,教我們如何寫論文。當然,不僅僅局限于用英文寫。
我在本科階段,最喜歡的一位老師是教我們文物鑒賞的那位。喜歡她的原因可不是源自文物,而是因為她教過我們如何寫論文——她告訴我們,框架比內容更重要。文章框架讓別人看到你的思維過程,寫論文要先把框架搭建好,再往里填充相應的內容。
這幾句話,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此之前,我寫的文章除了考試作文外,都只能算是「隨筆」,形散神也散。
這次,專業英語老師教我們寫論文,就更詳細了。
研究生研究生,顧名思義,要做研究。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并不僅僅是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研究一些專業問題。
從找問題開始,老師用英文和中文,詳細地講解了應該注意的事項。這節課的含金量,超過了之前幾天課程的總和!
這次課后,我們被要求提交一篇introduction,期末考試就是交一篇基于此introduction的完整的paper。
提交的introduction,每一份她都很認真地批改了,還選了幾篇不同水平的給我們看,讓我們分析有哪些優點和不足,進一步加深對寫作結構和方法的理解。
準備paper的過程中,我實踐了老師講的這些思路和方法。雖然時間太短,做得很吃力,但我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覺,竟然對一年后的畢業論文開題產生了期待。
四天的課程,兩個月的時間,不足以讓我的英語水平有多么顯著的提升。但這門課促使我下定決心走出舒適區,鼓足勇氣死磕英語,已是很大的進步。
老師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我們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對寫論文、做研究等方面的建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提交期末考試paper時,我表達了對她的感謝,她回信說:
I am happy that you find some use of the course. Hope you can hold on to English study!
Yes. I will hold on to English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