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舟刮磨、油漆匠人:李永合
生于1992年? ? ?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
十五歲那年因為覺得上學太煩人了,就不想上學了;好多人說:“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才會有出息?!?/p>
但當時因為各種原因實在是上不下去了,所以就輟學了,當時是這么安慰自己的:“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踏入社會幾年之后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上學是最簡單的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想要學習,不一定非要在學校學,活到老學到老是很有道理的,只不過是很多人只是以為自己知道,卻完全體會不到而已。
當時輟學之后想著回到家挨頓胖揍再逼我回學校是免不了的了,沒想到當時爸媽說不想上就別上了,很痛快的同意了我輟學的想法,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家還是挺“民主”的嘛!
輟學的時候大概是6,7月份,天氣有點熱,我就天天下地干活,干了一個多月,其實我是最不喜歡干地里的活:
我特別怕熱,媽媽看我天天臉曬得通紅,特別心疼我,就跟我說:“你去跟你表哥學個手藝吧。”當時我表哥在北京做紅木家具油漆工,已經干了十多年了。我再也不想過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了,所以欣然同意。
沒過幾天我就只身一人背著行李,坐上了前往北京的大巴車,到達北京后,就開始了我的學藝之路。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我就干著最基本的活:打磨,去之前我表哥就跟他的同事們說好了,讓他們教我,我表哥怕我不聽他的。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學的時候是最苦的,那時候北京做家具普遍要刮灰(填孔寶是為了堵住家具表面的棕眼),刮完灰再用180的砂紙打磨,特別臟,那時候我們還經常加班,每個月大概加二十天的班,每次加班三個半小時;
我去后第一天上班,因為進入夏季了很熱,我干的滿頭大汗的,一出汗就不自覺的拿手去蹭臉上的汗,晚上下班的時候,像“耍猴兒”的一樣。
那個時候打磨是不允許戴手套的,因為第一次干打磨的活兒,“細皮嫩肉”的,剛去沒幾天手指就磨出血來了,七天之后,十指全都磨出血,等手上磨破的地方愈合之后,我就過了打磨的基本關了。
時間就這么慢慢的過去,有時候聊天聽表哥他們說,好多小伙子來了一看這么臟就走了,有的干幾天就受不了了也走了,說我能堅持下來還挺不錯的;其實我當時沒的選,難道不干這行回家種地嗎?開玩笑
回想初學時還是很快樂的,逃離了田間地頭,脫離了爸媽的管束,自力更生,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剛開始學徒時工資一個月300塊錢,第一次領工資時還是很開心的,自己終于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掙錢了。
學習打磨幾個月后才開始讓我“做膠”(行話:類似往家具表面涂漆膜),這屬于有點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做膠的過程中要控制量,漆多了擦在家具表面會流下來,干了之后就會留下痕跡,漆少了涂在家具上沒有效果,堵不住家具表面的棕眼,斷斷續續練習了半年之后才掌握了一點的竅門。(當然每個廠家的做工要求不一樣,有些廠就是直接燙蠟的工藝。)
紅木家具向來有南漆北蠟之說;
因為南方普遍氣候潮濕,空氣中水分較大,所以南方的家具一般都做漆,堵住家具表面的棕眼,阻礙空氣中的水分進入家具,盡量避免家具脹裂。
北方的氣候干燥,空氣中沒有那么多的水分,所以北方家具一般都是打磨完后直接燙上一層蜂蠟(蜂蠟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對蠟腺分泌的物質。其主要成分有:酸類、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還有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芳香物質等),這種蠟純天然、無污染,沒有異味,燙了蜂蠟的家具用的時間長了之后還會在家具表面形成包漿,家具會越來越亮,手感也會越來越好。
相對于打磨白坯和家具表面的灰(填孔寶),打磨漆膜要更難一點,因為那時候我們主要做白酸枝的家具,一般都要上顏色,顏色上面再做一層漆膜,打磨時要控制自己的手勁,打磨的太用力控制不好就容易打穿(把顏色打磨掉了),打穿之后處理起來就會很麻煩,打磨的輕了又打不“透”(打磨的“火候兒”不夠),做出來效果不好:
當時打磨白胚的時間大概有三、四個月,有了打磨的“基本功”之后師傅才開始讓我打磨漆膜,因為剛開始干這類活,所以手勁控制不好,手沒輕沒重的,經常會打穿,師傅就讓我歪著頭看家具的表面,眼睛與家具表面形成45℃角,看漆層的亮光,只要把亮光完全打掉看不出來了就基本上打好了。
因為剛開始學徒的時候年紀小不懂事,學藝的過程中也不怎么用心,所以學了三年之后才出師自己單獨出來做,學徒期間也沒有調過顏色、沒有噴過漆,但是經常見師父做這些工作。
出師之后自己就找了一個廠單獨干,在這個廠一呆就是三年,這期間自己摸索著學習了調配顏色,能夠完全駕馭水色、油色、色精等顏色粉,也學會了噴漆;當然這期間因為技術有限,沒少干返工的活,大多數時候都是顏色調配的不好,做好油漆后又打磨掉重來。干的活多了,在不斷的摸索中,慢慢的就掌握了調顏色的手藝,這期間碰見不懂得就打電話問師父和一些朋友們。
在這三年的油漆工作中,因為一直是計件工資,油漆的上一道工序刮磨質量不好,刮磨工干活特別糙,導致打磨、油漆的過程中要浪費很多的時間,耽誤了我的工作效率,當然收入也減少了很多;
所以一氣之下決定自學刮磨,因為干了4.5年的油漆了,對于刮磨要干成什么樣,什么要求,什么標準,自己心里一清二楚,所以學起刮磨來是相對簡單的。我只要學會用角磨機,學會開刀就基本學會了刮磨了,刮磨的要求一是:必須把家具上的裂縫都補好;二是:把家具表面都刮平;三是:家具的線條要刮順(不能有“波浪”即線條不能凹凸不平),線條表面也是平的。刮磨自學了兩年之后,又單獨跟專業的師傅學習了半年,主要學習開刀和掌握一些工具的用法、一些技巧和竅門,通過這兩年半的練習,我熟練的掌握了平矬,圓矬,馬尾矬,蜈蚣刨,平鏟,電磨,角磨機,滾筒,風車拋光輪,刮刀,錚刀等工具的用法,當我掌握了兩門手藝之后(紅木家具中刮磨、油漆屬于兩個工種),發現通過融會貫通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以往的這些年工作一直以計件為主,所以一直都是追求速度,家具質量能過驗貨這一關就行,從來沒想過要把活干的多好,只想著怎么能“偷工減料”,干的越快掙的越多。
直到來到了乾舟,我才知道原來在大連這個地方,有一批匠人,他們擁有工匠精神,不遺余力的想著怎么把家具做好,每一件家具都是一件作品,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每件家具都要做到極致。
我的內心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同時也做出了改變,拋棄過往的浮躁心態,踏踏實實的、耐下心來思考,怎么把家具做的更好,怎么才能像身邊的匠人一樣,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極致。
在不斷的思考中慢慢精進著我的手藝,刮磨好每一個平面,刮順每一個線條,打磨時認真仔細,“明察秋毫”,絕不允許有一點瑕疵,我也學會了把每一件家具當成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件作品精雕細琢,打磨成一件藝術品。
一件家具從120#的砂紙一直打磨到1000#,然后再燙蠟,拋光,看著自己完成的作品,充滿成就感,覺得自己就像個藝術家,這讓我在工作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來到乾舟的這段時間,我的心態變的更加平和,更有耐心,技藝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了如何成為一個匠人,也離這一步越來越近。感謝乾舟也感謝乾舟的每一位匠人,是你們的指引,讓我找到了職業發展的方向,讓我終將也能成為一位匠人。
性格特點:樂觀、勤奮、吃苦耐勞、積極向上
技術特點:精雕細琢,精打細磨,把好家具的最后一道關,絕不容許有一點瑕疵,面要平,線要順,手感好,觀感好,肉眼不能看見一點砂紙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