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個自己談心》
一、《孤獨》
1.“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它可以延伸為,我發出的聲音得到了你有臨時性的回應,于是我的聲音就存在了,而我也有存在感了。回應的質量,是人際關系質量的根本。
? ? 不管你有多好,對別人付出了多少,多有才華,多有錢,多有能力......只要你不能給出有質量的回應,你的人際關系——特別是親密關系必然出大問題。所以,試著修習這一點。并且,和給出有質量的回應同等重要的是,要能發出你有感覺的聲音,表達你的欲求。
2.真正緩解累的方式,是進入關系。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關系的根本,是你有了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是誰,然后借助這面鏡子,去認識自己、展開自己。
人,是關系的動物。
生命從自戀出發,然后是一個不斷破自戀的過程。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多人的成長,是在不斷積攢自戀,然后變得越來越自我感覺良好,最后卻被困在了孤獨中。甚至他們對此毫無感覺。
3.自戀,是試圖將別人納入自己的體系;愛人,是愿意將自己納入對方的體系;真愛,是兩個人走出各自的體系而相遇。
4.察言觀色并非共情,而是頭腦的猜測。它不怎么碰觸對方的情感,是因為當事人主要使用的是思維邏輯......童年時活在高度不安和孤獨中,難和別人建立情感聯結,于是變成用思想去和對方建立關系。所以,所謂判斷都是想象,甚至是妄想。
5.尊重別人的自戀,一如尊重自己一樣;寬待別人的脆弱,一如寬待自己一樣。
6.親子關系中的自戀:太多人不能客觀真實的評價自己,這常常是因為,自童年起,他們的父母等養育者都活在濃濃的自戀中,根本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對他們產生真正的興趣。
有的父母在所謂“教育孩子”時,其實是教訓孩子以傳遞其權力感:你的事情,我說了算,否則給你降點雷霆之怒。所以,孩子最大的錯,是冒犯了這類家長的威嚴感——自戀。這類家長本以為可以做神,至少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可以。太容易對孩子生氣的家長可以好好看看自己這一點。
7.當體驗不到愛時,人就會在關系中爭高低,并試著讓自己在高位保持控制感以及主體感。
只有在關系中有很多愛和快樂時,權力游戲才會減少。如果一個人只感覺到關系中充滿權力的爭奪,就會不顧一切去爭奪主體感、控制感或優越感。
親子關系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父母當然比孩子強,孩子也欠父母太多,如果父母能讓孩子在親子關系中體驗愛與快樂,那孩子就可以放下這種爭奪。但如果父母太喜歡爭權力,那孩子就過不了這一關。
8.討好型人格
輕易滿足別人要求的人,常常是不能提哪怕一點要求的人。
懂事,或許是很深的絕望,是孩子覺得父母無論如何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而產生的的絕望,也或許是有很深的恐懼——父母所說的“別出事,別惹事,惹了我們擺不平”
若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家也同樣受挫,他就會覺得無處可去,會陷入絕望。在極少數情況下,絕望會讓他心如磐石。這份堅硬能讓他在社會上生存,但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深的傷害。
9.在關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就是這個關系對你的滋養程度。
? ? 我們由衷地希望別人滿意。特別是自我未成形的人,他人是其鏡子,他的一舉一動是否有意義,都取決于鏡子如何回應他。
? ?10.夫妻關系是一切關系中的NO1,所以,最好的狀態是,夫妻關系是家里的核心。當秉持這個規則時,夫妻關系可以成為家里的定海神針。
? ? ? 成年人彼此間找存在感不易,但都容易在孩子這兒找到:一、孩子的心靈是敞開的,易聯結,可治孤獨;二、孩子的需求簡單,一旦被滿足會有特有的感覺,會強烈地感染大人;三、孩子力量弱,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很容易有優越感。帶孩子是不易,但這些好處也不能忽視。
? 11.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年,讓孩子一開始就為自己而活,這樣看來也要三代人的努力。他們雖然自我,雖然他們看上去不那么拼,但因為他們比較少浪費生命在別人的意志上,所以反而更容易爆發出生命力。
? ? ? 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每個人活出自己,從“角色”中解脫出來。父母知道展開生命是什么感覺,因此鼓勵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如果父母還沒“活開”,還處于恐懼中,就很難避免要去“抓住”孩子,因為孩子滿足了他們很多需要
12.媽媽凝視過你,你即能凝視萬物。英國心理學家萊茵說,“存在等于被感知”。也就是說,你感知到我的感受,我才發現自己原來這般存在著。
13.優秀指向分離,愚昧指向忠誠
? ? ?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 ? ? 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但每一次選擇都是賭博,而用以投擲的骰子就是我們的肉身。
14.做總是正確的父母,不如做給孩子空間的父母。因為重要的不是父母總能正確地給予孩子具體的指導,而是孩子自身的能量是否在一個開闊的空間里流動。在這種流動中,孩子的天賦自由發揮,并形成自己的體驗和觀念。
15.復雜意味著美和創造力,意味著生命里。復雜意味著強大的生命能量,而控制背后卻藏著閹割與死亡。
16.深情,是無法因誘惑而產生的。
? ? ?人類的感情,最寶貴之處在于人們的自發性,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如馬丁布伯說“我與你的關系有一個前提——不將對方視為實現自己某種目標的工具和對象。”有些心理學工作者認為自己掌握了心理規律,所以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孩子,引出孩子某種更好的情感來,這是對感情的褻瀆。
“我與你”才能瞬間將生命點亮。
16.人生的一個定律是:必須保持一定的社會關系,必須投身于一些自己熱愛的事。這不僅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就”,更是在修煉自己的動力,或叫“生命力”,準確的說法則叫“攻擊性”
17.愛的最深動力,是讓自己圓滿。或者說,世間最深的動力,都是讓自己圓滿。
? ? ? 你的自發行為才能真正滋養你,也是你存在的證明。相反,你圍繞著別人的感受而產生的行為系統,無論看似多好,那都不是你。
? ? ?我們要相信人自身的選擇,人自身的選擇,即自己的生命力在伸展。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能量體去伸展和驗證自己的生命。所謂“自由”,就是“由自”,即必須由自己出發。
我與《孤獨》:
? ? ? 這套書其實買了一些日子了,一直沒翻開。這兩天搬宿舍,每天回到家都精疲力盡,但對于我來說,如果一天的時間里完全沒有看書或學習,著實難受。于是在我的書柜里翻找有沒有看起來比較薄的書,一眼就相中了它。當時已經很晚了,四本書里,《自戀》部分,之前聽武志紅老師的網課已經聽了很多,剩下三本,我一下子就先挑中了《孤獨》,大底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骨子里是個孤獨冷色調的人吧。也許是想找找共鳴,也許是想找一下不喜社交的根源在哪,總之我翻開了它。
? ? ? 但是這本《孤獨》,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它沒有因為翻開它的人可能正處在孤獨中而抱以安慰,只是用溫和又堅定文字,讓我沒有一點被冒犯感覺的前提下,像一雙溫暖的手,捧著我心底那個小孩的臉,讓她看看外面的陽光,一邊溫柔地告訴她,我們要一起回到關系中哦,一邊牽著她的手,慢慢往外走。
? ? ? 就在這個閱讀、體驗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很舒服感覺,我不再困于“角色”之中,困于各種原因我內心給自己設定的一些條條框框里,我理解了“關系的根本,是你有了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是誰,然后借助這面鏡子去認識自己、展開自己”;明白了空間很重要,但不是為了自我封閉而存在,我的房間、頭腦、心靈和時間等,捍衛他們,這些個人空間就會讓我成為我自己,讓我能在關系中更真實的表達自己,與他人構建良好健康的關系,捍衛個人空間不意味著必須孤獨;懂得了受良好的關系滋養,我們才能更健康地生長。“生命不再偉大的思考中,而是在一次次真實的觸碰與聯結中”......這么讀著,這么思考著,感覺生命便舒展開來了。
? ? ? ?這本書的大量論據其實也非常適用于我的教育教學。自成為教師起,我一直最認可的一個教育理念就是“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剛開始,這只是一個信念,一句口號,成為我自己也是我的人生追求,所以理所應當的我認為自己要這么去做教育。
? ?慢慢我發現光有一句話還不夠,我得有方法有途徑去在教室里落實它。于是我開始在教育學的書籍里,學一些好的方法,探索正向評價,在班級給孩子搭建平臺,尋找自我的價值感等等。從我過往的記錄來看,這么做無疑是取得比較好的教育成果,孩子也按我預期的方向,在六年級的時候成長為獨一無二的他自己。
? ? 再到讀完這本書,我收獲了大量心理學的理論論據,證明了讓“成為自己”這件事對一個人生命的展開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孤獨有兩種,一是缺乏自我的假裝熱鬧,二是極端自戀的自我封閉。前者會導致失去真我,找不到主體感;后者則會導致活在幻想中,沒有真實的回應,依舊照不見自我。孤獨的成因可能有很多種,但是我相信走出孤獨或者說避免陷入孤獨的途徑也是多樣的。我想,在接下來的帶班過程中,我會對“成為自己”這個理念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與實踐。
? ? ? 閱讀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路采擷,芬芳滿懷。
二、成長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武志紅推薦)
? ? ? 1.這些書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會說,要束縛你自己,不要放縱你的欲望,不要自私,而要成為一個利他,對社會有用的人......
? ? ?假如一本書總是在強調這些,那它很可能會將你引入更深的迷宮。我們選這些書,都對你這個人具有無上的尊重。因為,你是最寶貴的。
? ? ?現代舞創始人瑪莎.格雷厄姆的一段話:有股活力,生命里,能量由你而實現,從古至今只有一個你,這份表達獨一無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無法以其它方式存在。世界會失掉它。它有多好或與他人比起來如何,與你無關。保持通道開放才是你的事。
? ? ?每個人都在保護自己的主體感,并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主體感。只有確保這個基礎時,一個人才愿意敞開自己,否則,一個人就會關閉自己。
? ? ?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教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你的真我,本質上就是最好的。
? ? ?精神分析有這樣一句話:關系就是一切,一切是為了關系。回應讓關系得以變得柔和并且融洽,而關系則是回應的前提。不能在培養孩子技能時,和孩子構建一個非常糟糕的關系,這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