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這兩字人們經常掛在嘴邊,“我想要自由,我要自由,我想過自由的生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更為人們津津樂道,成為我們反抗或者拋棄當下生活和身份的不二信條。
那么,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自由?或者說什么樣的自由才會入我們的法眼?
在學校的時候,總是期待著畢業,期待著畢業了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由著自己的性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便是當時自己所理解的自由。可是,如今畢業快一年了,現實果真如當初所想的嗎?答案是NO 。
畢業前與畢業后,只是所處的圈子不一樣。我們在不同的環境,只是從一個圍城到另一個圍城,這個世界就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圍城圍成的。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所謂的自由更多的是對于現實環境的不滿和失望造成的對未知生活的想象。它因為不存在,或無法實現,變成撲朔迷離的美好,讓我們無法舍棄。
我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假如突然擁有這種自由,我也會失望,因為會有更大的“自由”等著我去向往,去想象。這樣無限循環,我們只會離真正的自由愈加遙遠。
那么,我們能擁有的自由,能讓我們快樂的自由在哪里?
其實,現實也就是這樣,我們總是渴望未知的美好,寧愿花很多時間去想象虛幻的生活,卻忽略周遭的音容笑貌。我們是永遠無法逃離一個個圍城的,總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當下必須去面對,去經歷,去融洽。所以,答案就在這里。
與其去對抗,失望現在的環境,規則,不如去熟悉它,擁抱它。在規則之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去擁抱快樂,如果在這個圍城里活的瀟灑,自如,那么另一個城里還會如此。這不就是我們希望的嘛。
寫到這里,可以用英國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一段墓志銘告罄了。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突然之間一點粗淺的想法,希望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