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女孩子,
她除了年輕一無所有,
除了結婚別無選擇。
《摔跤吧,爸爸》中之所以要女孩子去摔跤,不可否認含有繼承他夢想的成分,可是能夠沖破世俗的藩籬,克服萬難,讓她們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卻是大幸。
當我看到年輕的備孕媽媽,站在貨架前,心里掂量著價位與質量的時候,我感到莫名的無奈、傷感和尷尬。或許在每一位媽媽的眼中要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
這些年來,我無時不刻的感受到媽媽對孩子那種傾其所有的毫無保留的世間大愛。我深深為這種人間的情感所折服。這是我所敬畏的東西之一。
可是,人與人始終存在差距,東西與東西有差距。后來,我們為了和諧內心,告訴自己和他人,只要是內心誠信正義,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真的嗎。就備孕品,嬰兒的吃穿用度,兒童的營養以及教育等等是有差距的。看看現在這些基本的生活東西,費用早已超出了一個普通的工人或農民家庭基本的收入。那么對于目前的家庭構成,這筆錢該誰出?年輕的父母?老年的父母?
所以,衍生的一個話題是,當一個年輕的媽媽,在自己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時,而原本家庭就不富裕時,站在貨架前該如何選擇?或許就成了和婆婆一起商討。這本無不可,可是你的內心當真不會有所觸動嗎?
還有一個話題是,當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沒有自己的經濟獨立時,再加上性格軟弱,她除了年輕一無所有,她除了嫁人無所選擇。
所以,經濟獨立的程度,決定了選擇的余地大小以及任性的程度大小。
你的選擇,與你在家里的地位息息相關。當然這其中涉及甚多問題。不要以為你在家里的話語權不重要,你以為話語權就是讓你發發牢騷,聊聊家長里短。No ,話語權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你在生活中多大程度上能夠達成自己的意愿而不受制于人,能夠有想走就走的旅行而不用仰人鼻息。
每一個家庭在選擇接納一個新人的時候其實都在估量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實力。或者可謂:門當戶對。順便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己的角色設想以及實踐,及以何種態度去面對?當然,不能否認,我們自古崇尚家庭和睦,但同樣必須承認,家庭地位巧妙而隱秘的爭奪以及權力地位的重新構建是其中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并重新塑造的過程。
所有以人為基礎的現實存在都是合理的,沒有什么可以過多職責的。可是家庭成員間的愛呢?愛到底有沒有存在,以什么形式實踐,愛到底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和選擇,但或許殊途同至,就像有人愿意相濡以沫,有人選擇相忘江湖。
建構在以上話題中的生活儼然是一個大雜燴,人在其中,無處不在枷鎖間,所謂的善與惡看起來更像是對種種權力、地位、金錢、利益、角色、道義的妥協、對抗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