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沒了個老人,從六點半回家到現在流行歌曲、二人臺,鑼鼓,晉劇一直到現在,哀哭聲圍觀的人……約,往根兒上尋都是老山西家所有請來唱晉劇的頗多。主家說:“師傅們辛苦一下好好來一陣子鼓”,這話都是老山西家帶東一貫的話語。于是鼓點密集了聲音一陣高過一陣架勢極為強悍吶,也就放下手頭的事(其實也沒啥事),靠近窗戶細聽了一段晉劇……
在村兒里的時候每次有人家辦完白事宴,除了飯菜的量的多少和花錢的多少,人們最主要叨拉的是那個誰誰誰家的鼓吹的好。焦點所在并不是吹鼓手們技藝有多高,比如用鼻子吹嗩吶還是鼻子吸煙嘴吹嗩吶。
而是給逝者送行的夜里,晚飯吃罷后哪班鼓匠會一直吹到凌晨的一到二點,看的人越多鼓匠們興致越高……
后來逐漸的演變為放電影和請劇班,電影的話年輕著居多,也不管那些鬼神之論了放幾部會看完幾部,忽然想起半夜回家也沒有害怕過。晉劇就一定是上年紀的人多啦,院子的某個地方搭個棚,化妝或者不化妝就開始了,這個時候的人們是最守秩序的,不擁擠也不吵吵比平時村里唱戲安靜多了,大概也是多逝者的一種尊敬。
不明白老人們看戲到底是對服裝和化妝哪一項感興趣?再比如在戲院子里做為可以聽得懂戲卻看不懂的我來講,老實的糾結著這個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唱戲呢戲場里沒有一個村民,全擱家里聽,沒有走動沒有聚集,小販的東西賣給誰?紅火熱鬧湊給誰?沒有觀眾沒有掌聲擱誰誰愿意?
又不是唱空城計……